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太多的人认为,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作者设置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绝非故弄玄虚,而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因之一贝尔曼是一个没有多大成就的艺术家,总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但他始终没有动手。可见,这个老画家虽在艺术上无多大成就,而心底却一直涌动着一个美好的创作心愿,一旦有个契机,便会倾注于画笔。  相似文献   
2.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借“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一针见血地道破季氏的野心:“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中的地指出“僭越”是天下大乱的根源。通过分析探讨,学生对孔子“礼治”的治国主张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孔子看来。伦理道德是家庭和社会得以维系安定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秦“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这个提议弄得赵国君臣焦头烂额。左右为难——既舍不得美玉,又不想逆强秦之欢。此时赵宦者令缪贤的一番推荐,把蔺相如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仿佛赵国的生死存亡都系于这一名不见经传的舍人身上。时势造英雄,蔺相如如众人所期待的那样隆重登场了。  相似文献   
4.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解惑。惑之不解,何以为师?我们的阅读水平大致可分为复述性、解释性、评价性、创造性四个层次,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大多只是停留在“复述性、解释性”的层面,无怪乎学生会对语文课堂生厌。对于一篇新课文,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预习,对文本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却絮絮叨叨,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的《骑桶者》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之时骑着煤桶去讨煤,却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轻轻地扇到了冰山区域,隔绝于人世的故事.小说的神来之笔就在于讨煤的方式——骑桶.为何要骑着桶去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从三个方面解读"骑桶"这一虚构的情节的意义. 一、"骑桶"是恐惧心理的流露 "恐惧"萦绕卡夫卡的一生.对他那位粗暴强悍的父亲,对那位不时讥讽他的叔叔,对那个"如寒冷的空间"的家庭,尤其对那个异己的世界,卡夫卡都充满"恐惧".他在《致密伦娜》的信件中说:"我的本质是恐惧."因而"恐惧"也缠绕着他的写作,充斥着他在小说中虚构的那个世界.  相似文献   
6.
阅读小说是一种美妙而丰富的体验.如果像论说文那样使鲜明的主题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就会显得无趣。康德说:“形象大于思想。”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两位哲人都认为艺术不必直接说出思想,而应由形象来传达。小说也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初读钱钟书的<窗>,让人不由得不爱上这个娇巧玲珑的窗户:它可以给我们带来春天的生机,可以引逗着满屋子的春风涤荡我们的心灵,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尽享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舒适惬意,可以让越窗而来的人们直接交出灵魂,尽享淋漓快感.  相似文献   
8.
作文自古以来有“天下第一题”的“美誉”。在八股取士的封建社会,作文自然是关系士人的仕途存亡的头等大事,就是在新教改实践已久的今日,作文也很大程度上辖制着考生们的命运,如此说来,作文的阅卷教师也就有了生杀大权。  相似文献   
9.
仿真情境的创设可以成为挖掘小说意蕴、理解人物典型意义、探寻作家匠心的密钥。通过自我代入法、对象替换法、情境互换法、假设情节法等方式,从文本出发,设计出仿真度极高的情境,可引导学生置身其中,产生亲历体验的真实感,在自我与他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反复对照中,自然完成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柳永在《雨霖铃》中宣称自己是“多情”之人,还说自己有“千种风情”,如此暖昧的字眼多少会令人浮想联翩,柳永虽仕途受阻,但他那出众洒脱的风姿,那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才情,赢得众生追慕。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中写道:“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