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1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论模糊语言     
长期以来,人们对模糊语言的作用认识不够,因而对它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和全面针对这种情况,本篇对模糊语言的以下几个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一、模糊语言不仅普遍存在,而且被广泛运用; 二、模糊语言的主要类别与特征; 三、模糊语言的修辞作用; 四、语言的模糊性与确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含蓄美在我国传统美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任何艺术作品都要求作者的见解深藏于艺术形象的背后。诗歌是一种最精炼的语言艺术,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更是特别注意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因此,“贵含蓄”成为我国传统美学对诗歌的要求。本文试就我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作些肤浅的论述,就教于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第八册10课《我爱故乡的杨梅》,文笔清新,感情充沛。作者通过描写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这篇独立阅读课文在写作艺术上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其一,针线细密的结构写文章如同做针线,应该瞻前顾后,一针一线,有条不紊。本文就是这样针线细密。作者开头总写一句“我爱故乡的杨梅”之后,便从两方面进行描述:首先用一个小节表现整个杨梅树的美姿,接着用四个小节写杨梅果的可爱。由“树”到“果”,这既是作者由事物整体到局部、由粗到细的观察结果,又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材《齐桓晋文之事》中“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言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王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是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意义上虽可勉强讲通,但反复咀嚼,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笔者认为,这里的“择”应训为“异(不同)、别(区别)”,“牛羊何择焉”即“牛羊和有什么不同呢?”宋朝朱熹注此句曰:“择,犹分也。牛羊皆无罪,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乎?” (见《孟子集注》),朱说十分精当。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她以卓越的艺术才能,为祖国的文化宝库创造了无比珍贵的财富。特别是她的词,音律娴熟,语言优美,意境清新深邃,形象鲜明生动,所谓“风神气格,冠绝一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辱倒须眉”。李清照在词的创作方面的深厚造诣和突出成就,与她的词美思想是分不开的,因此,研究她的词美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词论与词作,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李清照词美思想的主要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并就教于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公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的突出特征,好的意境是优秀诗歌作品的勋章。诗歌要较之其它文学形式更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做到言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就必须创造出美好的意境。而“情”与“景”正是构成意境的两大重要方面,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境”的具体表现。因而古代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情和景的关系。正确认识和理解古典诗歌意境中的情景关系,对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艺术匠心,提高创作能力和鉴赏水  相似文献   
8.
《项脊轩志》附记的写作时间,大多数古文选本略而不注,少数有注的则又说法各异。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认为“作正文后五年补写此段,以寄托对亡妻的悼念”;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散文选》则说正文最初写成,“后十三年又加上”附记。我认为上述二说不妥。  相似文献   
9.
《“人比人,气死人”吗?》是一篇驳论文。作者用短短的七百字,便将“人比人,气死人”这句民间流传很广的老俗语驳得体无完肤,这是与作者高超的反驳艺术分不开的。一是引申归谬,以退为进。作者在文中很少运用直接反驳的方法。他在开头亮出批驳的靶子,明确指出“人比人,气死人”是错误的观点之后,并不忙着去揭露。相反,顺着敌论,承认“比较”与“差别”的普遍存在,指出:“有两个以上的人就总会有比较,有比较就会有差别”。这里,作者好象是在退步。接下来继续顺着“人比人,  相似文献   
10.
著名戏剧家,语言大师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作。它从一九三三年出世以来,一直保持着新鲜活泼的舞台生命,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这是与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分不开的。研究《雷雨》的语言艺术,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其中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而且可以作为借鉴,有助于提高当代话剧创作的语言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