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朱春仙 《教学随笔》2007,(10):23-24
案例 朱老师参加了省小学数学观摩课活动,听了柳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回校上了一节研讨课,采用了跟柳老师相同的教学情境,但教学后的效果却是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都在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候教学效果并未如人所愿,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啊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学习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和谐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告诉我们.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心智潜能的开发,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成长。苏教版小数教材之所以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是因为这套教材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正确处理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识的能力和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笔者感到编者既注意教法的指  相似文献   
5.
6.
教学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通过教学促进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