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虽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之中,但在"复仇"这一基点上仍具有可比性。二剧对复仇母题处理上的差异:就思想主题而言,《赵氏孤儿》是对社会、伦理的批判,《哈姆雷特》是对文化、人性的批判;就戏剧形态而言,《赵氏孤儿》以"故事"为中心,《哈姆雷特》以"性格"为中心;就人性刻画而言,《赵氏孤儿》是鲜明的个性与单纯的人性的统一,《哈姆雷特》是性格的复杂性与蕴涵的多义性的统一;就对传统文化、现实秩序的价值取向而言,《赵氏孤儿》是持认同和实用的态度,《哈姆雷特》是以否定和颠覆为旨归。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现存六首咏梅词,富于“审美张力”是这六首咏梅词共同的审美特色,这一审美特色具体表现于写境抒情、艺术风格和词意结构等三个方面;通过探讨李清照咏梅词的“审美张力”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可以见出无论是李清照早期还是南渡后的咏梅词中,梅花与词人,梅品与人品,梅心与词心,都有惊人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教育与人口问题的关系为出发点,针对我国目前几个重要的人口问题,探讨了成人教育在解决我国人口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是我国近现代以来高等学校各专业进行教学的传统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却被忽视,乃至停开。八十年代以来,许多高校重新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目前已成为各高校面向文、法、经、贸、理、工、农、医、外语、艺术、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5.
李亦辉 《成人教育》2009,29(6):92-93
在《武王伐纣平话》和《列国志传》中,对殷郊形象的刻画虽有文野之别,但都是反殷归周的义士。较之《平话》和《志传》,《封神演义》中的殷郊、殷洪形象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他们虽然违逆天意民心,背弃师嘱、自食誓言,但却成全了忠孝的名节。忠、孝、悌是人伦,反殷归周是顺天。作者在面临顺天与人伦的冲突时,取人伦而弃顺天,典型地体现了宋明理学对人伦纲常无条件地强势肯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宋人“说话”家数问题 ,迄今尚无定论。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清宋元时代“说话”与“小说”两个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 ,深析《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文本 ,可以得出“小说”“合生”“起令随令”“商谜”新的四家说。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的曲辞既有绚丽典雅的一面,又有本色通俗的一面,整体而言具有"雅俗并陈"的风格特征。这既缘于明后期传奇曲辞审美观念由此前的尚雅黜俗向折衷雅俗的转向,也缘于汤显祖不主一格的曲学主张与对雅俗各体文学的吸收借鉴。作为践行"雅俗并陈"的曲辞观的第一个成功范例,该剧打破了文词派一统剧坛的局面,对"雅俗相济"的曲辞审美观念的确立有重要的开创与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封神演义》整体艺术构思的确立及其神魔故事的形成,除得益于《武王伐纣平话》外,最为直接的素材与灵感来源是流传于宋元明三代的玄帝收魔的故事.这一故事之所以会对《封神演义》的整体艺术构思产生重要影响,首要条件是二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的契合.《封神演义》中主人公姜子牙形象的确立,哪吒、杨戬等人物形象的添加,三十六路伐西岐故事的形成,功成封神的结局及其“混合三教,以儒为本”的整体文化特征,皆与玄帝收魔故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李亦辉 《成人教育》2015,35(4):76-77
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要破除将教育视为学习期和学校内之事的思维,确立终身教育理念,将学习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二是应破除学科壁垒,最大限度地拓展学术视野,同时特别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三是高校教师在学习人文知识的同时,应将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将人文理念付诸道德实践,变为实际的道德操守,达成“学高为师”与“身正为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儒家素有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武王伐纣平话》虽为讲史平话,但对怪力乱神的因素却情有独钟。该书具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在整体艺术构思上呈现出由正史向野史传说偏离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主要角色的替换、神怪因素的激增、战争场景的铺陈等方面。这既是其集以往民间叙事中武王伐纣故事之大成的结果,也与其诞生时的文化语境和审美风尚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