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了明确规定,对辅导员今后角色定位与发展路径提出了新要求。本文结合《标准》内容,从新形势下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现实困境和发展瓶颈入手,分析了相关问题的内在原因,并对解决问题的路径做出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蕴藉着深刻的文化安全思想。它在价值基础、基本立场、内在张力、价值动力、基本目标等方面建构了文化安全的基本要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安全思想体系,孕育了习近平总体国家文化安全观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3.
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对依法治国方略内涵的深化,宏观上有助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确立,法治国家的构建、法制体系的确立,微观上则是对卓越法律人才这一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深入发展的切入口,拓展了人才培养的管理、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路径。本文以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为例,积极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在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机制,为今后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强化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鲜明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主要体现了政治性、系统性、实践性等特征。针对其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需要从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凝聚“三全育人”合力、强化师资教育培养等方面予以改进,以确保国家安全教育一体化建设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法治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形式之一,也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题中之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基因、政治与法理的理论依循、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考量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一般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可以发挥稳定功能、调适功能和认知功能。管理机制功能偏差、课程建设供需失衡、实践活动协同乏力、网络环境创设不足构成不同程度的融入困境。由此,通过制度规范与法治理念协调统一、课程思政与法治教育协同并行、教育场域与法治实践有机联动、网络媒介与法治话语融通共建,积极推动管理机制汇合、教学体系融合、实践活动聚合、网络空间嵌合,最终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这一进程的实效性、全面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