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202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研究表明政府在制定创新政策和激励措施时,往往忽略了创新主体主观风险偏好的不同,将不同类型主体创新风险偏好简单设定为具有统一风险偏好的企业,而没有按照创新主体风险偏好的不同进行分层激励。致使不同企业在面对相类似的政策支持、创新激励时,在激励效果上有较大的差异性。那些创新风险偏好与政策所设定偏好同频或者相似的企业,就会产生较好的激励效果,而创新风险偏好与政策设定的偏好相差较大时,激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基于此,该文运用效用理论模型,分析企业在创新中的主观效用和创新风险偏好,将其分为“创新风险偏好”“创新风险中性”“创新风险厌恶”等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创新风险偏好,为政府提供差异化的创新激励路径选择,强化创新激励的效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意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