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孙中山与刘成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孙中山的生平故旧中,武昌刘成禺是不应当被忽视的。据载,孙刘之间在1900年即有联系。1902年,刘氏受湖北派赴日留学,在孙领导下积极从事反清活动。1904年刘氏赴美留学后,主持旧金山《大同日报》,大力宣传革命主张与孙中山学说,并将孙介绍给旅欧湖北留学生。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初期至1916年袁世凯去世,孙刘关系从疏离走向对立。护法军兴,孙刘复合,迄1925年孙中山逝世,二人关系密切。孙中山还为刘氏的《太平天国战纪》、《洪宪纪事诗》作序。总之,研究孙中山与刘成禺的关系,对了解孙中山生平活动与中国近代史,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南开大学俞辛焞教授著日文版《孙文的革命运动与日本》一书作为《东亚范围内的日本历史》丛书第9卷,由日本六兴出版社于1989年4月在东京出版。全书包括序言及正文7章,即《观点与方法》、《孙文革命运动的兴起与日本》、《中国同盟会与日本》、《辛亥革命与日本》、《二次革命与日本》、《三次革命的准备与日本》、《第一、二次广东军政府与日本》及《第三次广东军政府与日本》约合中文20余万字。近年来俞教授数度赴日本研修,有机会接触各种日文资料,《孙文的革命运动与日本》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该书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研究“孙中山与日本”问题的第一部专  相似文献   
3.
民国元年唐绍仪内阁是中国推翻封建帝制后根据《临时约法》组成的共和国第一届内阁。由于唐内阁存在时间不长,政绩不彰,因此历来对它的评价也不高。从唐内阁成立的政治环境与组建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的责任内阁,实际上是经过协商形成的混合型内阁,主导权操在极权主义者袁世凯手中,内阁成立伊始,便面临种种矛盾并且不被列强所看好。唐绍仪内阁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唐氏有其内阁人事制度的原则与新政权内政外交的抱负;内阁组建后亦承续南京临时政府的建政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文  相似文献   
4.
1894年(光绪二十年明治27年)6月23日日本枢密院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对华战争。是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四大纲。内谓:“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以能举此四大纲而举国行之,而无一人阻之。”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生前,为振兴中华,复兴亚洲,奋.今不息。他在革命实践中,结识了许害国家的社会合流,此其在流亡日本期间,与亚洲各国故俄国的许客流亡者颇有交往,雪泥鸿爪,留下值得人们探索的往事。在孙中山的传记资料中,有关他与菲律宾的影西、越南的i会佩珠、印度的波什、俄国的该各学尼、鲁塞尔等的关系,记述较多,而对朝鲜的流亡者,则所记甚少。与朝鲜流亡舌交往的史事,亦不太为人所知。流亡者在当时条件下的活动都不是公开的,当事人又缺乏记录,所以其交事便往往湮设不彰。本文所述,是对孙中山与朝鲜流亡者朴泳孝的交游,就所知的…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与国内上层知识分子——以汪康年资料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篇所拟讨论的时间界限,上起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下迄1911年武昌起义。国内上层知识分子,原无标准,此处泛指当时的报刊主笔、学堂监督、学界领袖、知识界闻人、政府官员等各式有影响的知识界人士。汪康年从1896年办《时务报》开始,到1911年底去世,与国内知识界保持广泛联系,由汪康年之弟诒年所收集、整理,而经上海图书馆抄录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汪康年师友书札》(四册。下简称《书札》)中,保存了许多有  相似文献   
7.
一、留日学生的归国运动 1.武昌起义后的留日学生留日学生通过电报从国内得到10月10日武昌起义与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的消息后,很快计划在13日晚假留学生会馆集会。但是,由于清朝公使馆的压力而中止,故改在他们中多数住宿的神田、本乡、牛、小石川等区内,以各省同乡会、某某同志会等名义集会,继续讨论今后的对策。据当时日本报纸报道,湖南同乡会的集会(在神田三崎町)约30人,两湖会的集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