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法治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法家的主要主张在于其对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中华法系”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清华大学的钱颖一教授在阐述社会经济发展时,曾把法治分为了“以法治国”和“依法治国”。主要分析了古代法家的以政治为目的,为政权服务的法治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区别。在我国.如何借鉴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进行现今的民主法治建设,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大勋 《钓鱼》2012,(10):40-41
俗话说"钓无定法",这是因为各种钓法都是在识鱼性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垂钓者运用各种钓法的水平,取决于对鱼性认识的程度。"识鱼性者先得鱼",这在休闲钓中更显重要。所谓识鱼性,就是了解不同季节、地域、天气、水性等诸多因素对鱼生存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要掌握垂钓过程中对象鱼与所在的位置、水层、食性及活动状态。在这个前提下,再对钓法、钓具、钓饵等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李大勋 《考试》2009,(5):43-43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扉的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5.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由于老师讲课的调子高,而学生本身的基础差,加之学生没有自觉性,最终导致听不懂  相似文献   
6.
公民法律意识问题一直是法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公民“法感情”,这一源自法主体内部的主观心理体验,基于其与公民法意识的主观融通性,可为以往忽略主体人主观感受的客观性法意识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为公民法意识的良性运转提供内在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从权利被利益化的观念和社会现象入手,对其形成的过程、原因、及其对法治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反思,在以整体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权利的利益化解释使权利无法抗衡权力的侵蚀,更无法去积极的制约权利,只有权利的自由主义诠释方能为以权利制约权力核心的法治提供舆论上的准备和思想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李大勋 《课外阅读》2011,(3):216-216
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了虚假的、机械的应试练习。这就使得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呢?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公民法律意识问题一直是法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公民“法感情”,这一源自法主体内部的主观心理体验,基于其与公民法意识的主观融通性,可为以往忽略主体人主观感受的客观性法意识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并为公民法意识的良性运转提供内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