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各国文化   4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之仁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道德理性的自觉,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类意识的自觉。仁之“爱人”即是“爱类”,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孔子的思想是以爱人类为中心的世界主义。在孔子的世界主义思想中又内在地包含着民族化认同的思想,对华夏化传统的认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意识,也促进了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与多元互补。近代以来,孔子的世界主义与民族化认同思想得到继承并具有了新的时代内容。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应保持“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折中”。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在秦汉间的大变局中与时俱进,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常道”,如崇尚道德、仁爱精神、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等等,同时也有所“损益”,实现了儒家文化与“汉承秦制”的整合。这为我们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并且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作出创造性的诠释和创新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某某兄: 读了某某的文章,我觉得大部分观点可以接受,但亦觉写得较平浅,即深度和新意似不足.以下就某些文句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运用辩证法而深入到“文化之实相”,提出了文化的“整”与“分”、“变”与“常”、“异”与“同”的辩证文化观,这一思想根源于他在1933年发表的《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张先生在30年代主张的文化的“创造的综合”,以及他在晚年提出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实际上都是立足于这一文化的辩证发展观。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道德建设,乃至于哲学理论和哲学史研究,都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存山 《寻根》2003,(6):21-24
这篇报道的第一句话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指出“这是上周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从报道所说“会议纪要是保密的”,可知会议并没有发表“宣言”。会议所提出的“建议”或“结论”,当是归纳了参会者在会上的重要发言,“其中有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起了很大的作用”。关于“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直接出自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Dr.HannesAlfven,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在其等离…  相似文献   
6.
“课堂主题式讨论”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合作来探究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新的地理学科倡导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个性化的地理学习。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被地理老师所采用。一、“课堂主题讨论”的基本形式1.全班讨论。全班讨论一般是教师就某一设定的教学内容或课堂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在学习“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时,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2.分组讨论。开展小…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与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面临双重的任务,即一方面要反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另一方面要实现从古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这双重的任务是相互联系、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集中体现在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口号中。从化发  相似文献   
8.
2014年5月10日,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和中国哲学研究室举办室际研讨会,主题为“直面中国道德传统”。以下内容节选自这次会议的录音整理,甘绍平研究员的发言可能尚未修改而已文从字顺,我的那部分发言略有文字上的修改和补充,发表在这里供批评、讨论。我的观点还可参见拙文《反思儒家道德的情感与理性》,发表在国际儒联编的文集《儒学的当代使命》卷一,九州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相似文献   
9.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字季同,河北省献县人,1909年5月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张先生自幼承受家学渊源,好学深思,博闻强记,读孔、孟、老、庄之书,萌发了浓厚的哲学兴趣,“有如汉代扬雄‘默而好深湛之思’,拟穷究天人之故,思考哲学问题,常至废寝忘食”。1928年至1933年,张先生在北平师范大学就读。在此期间,他一方面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其兄长张申府先生的引导下,广泛阅读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穆尔、怀特海等人的著作,对他们所提供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过程哲学”的思想颇为赞赏,继而研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