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联系上下文,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理解词语、把握关键语句,还是概括具体内容、阐发抽象内容和含蓄语句,都要用上它。然而,如何联系呢?现解读如下。 一、从对与所要理解的词、句相关的对象和范围的确认上联系。 任何词、句在书面语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在与别的词、句的互相组合和互相制约中构成一个表义相对完整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并在这一语言环境中表达由其所赋予的特定的含义。一般来说,阅读时所要理解的正是这一特定含义,而这“别的词、句”及其起止,则是与所要理解的词,句相关的对象和范围。因此,弄清所要理解的词、句处于什么样的浯言环境,认定与它相关的“别的词、句”是哪一些,起在哪儿,止在哪儿,其中,最主要、最关键的又是哪一个,对于“上下文”的联系便可以真正“联”到实处,“系”上关键。 例1:阅读下边文字,指出对画线句子  相似文献   
2.
下边是1994年高考广西考生的一篇满分作文: 尝试 我从出生到16岁,做了16年的孩子。非常想做一回家长,尝试一下做家长是什么滋味。 一次周末,吃过晚饭后,我向妈妈提出要跟他们调换角色,星期天让我做一天家长,他们做孩子。爸爸和妈妈交换了一下眼色,爽快地答应了。我高兴地蹦了起来,满怀信心,准备明天当好一天的家长。 “铃……”铃声响了,我睡眼朦胧地抓过钟一看。哇! 才五点半,这么早。刚想躺下,突然记起我今天是家长。我急忙从床上跳起来,开始扫地,拖地板,洗衣服。起初还做得颇有兴趣,一会儿之后便厌烦了。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抬头看见墙上的钟已经七点了。怎么爸妈还不起床?我一把推开爸妈的房门,大声嚷嚷道:“快起床,快起床,七点半了。”爸爸从被子里探出个脑袋说:“你不要忘了,我们今天调换角色,我们扮演的是星期天的你。”我无可奈何地走了出来,因为在星期天我不到九点是不会起床的。  相似文献   
3.
《文汇报》载:日前,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先生提出,不必强求中小学生对每一篇古诗文都能说出“意义”,古诗文阅读宜提倡“不求甚解”。读后,感慨不已,不禁为之喝彩。“不求甚解”,何“好”之有?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认为读书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读之何用?!我以为,还是先弄清楚王先生所提倡的“不求甚解”的含义再下结论为好。要弄清楚这一含义,必须综合考虑三个因素:其一,“不求甚解”不是“不求解”,二者不能划等号。“不求甚解”语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说的是观其大略,有所“会意”,以求广博。而“…  相似文献   
4.
20 0 1年高考试题并不神秘可怕 ,只要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发的《考试说明》 ,吃透其精神 ,便可懂得考试与教学是殊途同归的两种手段 ,都以培养和检测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的。因此 ,高考无论怎么命题 ,都是以有利于素质教育 ,有利于高校选拔学生 ,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为出发点和归依的。我们只要对所学的内容能够融会贯通 ,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就可立于不败之地。2 0 0 1年高考语文试题正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 ,在此不妨作些粗浅的分析。  一、基础测试重在语言实践  与往年相比 ,今年的基础题没有多少…  相似文献   
5.
本文不打算作全面的探讨,只想从分析1996年高考主观阅读题的解答中作些归纳。 1996年高考节选英国作家萧伯纳的音乐评论《贝多芬百年祭》后四段为阅读材料,命了5道题,其中24—27题为主观阅读题。从解答这四道题中,可以看到解这类题有两个规律可以遵循。 一、主观阅读题命题的一个侧面,是从阅读材料的局部测试对语句含义的确切认知。这样的测试对象,这样一种要认知的语句,一般涉及的面都比较窄,在它的前文或后文往往会有提示。因此,从测试对象的前文或后文中,寻找出对其有提示诠释和破解作用的语句,便是解题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将测试对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三篇课文均为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就“论”而言,它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征;就评论对象而言,它又有别于一般的议论文。因此,阅读文学评论,应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对于200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无论考生还是教师,几乎都众口一词:难。何以如此?冷静地想,这固然有高考命题变化的原因,然而,考生未能适应这个“变”,也未始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200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变”是十分明显的。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变”多年以道德观、价值观取向的话题内容(“诚信”、“心灵的选择”)为有关思想方法(“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探究,二是“变”多年单一而内蕴明朗、确定的话题为复合而内蕴多元、不明朗、不确定的话题。试以“心灵的选择”与之比较,便不难发现这种变化。“心灵的选择”只有一个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备参加“三老杯”第四届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我有幸与参赛者解红梅老师一道重新研读《琵琶行》 ,并由此而检视自己的教学观 ,深有感触。现分述如下 :教学立意要追求一个“高”字  写文章要有立意 ,教学也要有立意。既然如此 ,那么要上好《琵琶行》 ,就得追求比前人更“高”的立意。可是这“意”从哪儿来呢 ?我们知道 ,《琵琶行》的教学 ,说到底 ,是一次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 ,是一次文学接受和文学鉴赏活动。它要求反映和实现文本 ,又要求融会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 ,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世界     
教师的世界是什么 ?  有人说是课本 ,有人说是粉笔 ,有人说是教室 ,也有人说是学生 ,还有人说是……  我说 ,这些 ,既是 ,也不是。  说是 ,是因为他们确实组成了教师基本的生活层面。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不穿梭、游弋于其间 ,同声相应 ,同气相投 ;一旦违离 ,别说难以成其为教师 ,就是一天也难过。  说不是 ,是因为这些 ,无论是其中的一个或者他们的集合 ,都仅仅是其基本的生活层面。如果以此来概括它的全部 ,揭示它的实质 ,那么 ,教师的世界也未免太小 ,太狭隘 ,太平庸 ,太苍白了。  那么 ,该如何概括教师的世界呢 ?  依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