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或许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一道文化景观,就是每当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时,镜头中总是会出现无数路人在用手机进行同时拍摄。现代科技已经削弱了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赋予每个人报道事件的权利。的确,随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各式各样的镜头与屏幕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让所有人无时无刻不暴露在各类镜头之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表演者”。  相似文献   
2.
3.
早期“革命文学”通常被视为一种脱离现实的、空想性质的文学。本文通过对早期“革命文学”三种情节模式的分析,探究“革命丈学”作家依靠哪些资源想象与表现革命,分析这些表现革命的方式在怎样的历史逻辑下被批评家指认为“想象的”并否定其价值,力图呈现出早期“革命文学”所包含的丰富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4.
一、迟来的“中产危机” 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产危机”开始成为人们持续讨论的话题。先是有关“房奴”、“卡奴”、“乍奴”以及“孩奴”等略带戏谑与自嘲的称谓,被人们在茶余饭后热烈的讨论;后来出现的所谓“逃离北上广”,则引发了人们对生活艰辛的愤懑与忧虑;而上海年仅25岁的女白领潘沽的猝死,更是让很多人生出“兔死狐悲”式的感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