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直觉是人类把握世界的重要认知方式之一。布鲁纳对直觉思维的含义、特征、训练与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这些成果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至今仍然具有借鉴和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课堂人际对话是一个永恒的教学话题,在不同的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中,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常解常新。社会结构决定人们的思想结构。随着社会和时代精神结构的变革,今日之学校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师生冲突频仍,反社会倾向日甚,团体派系滋生,自我排他者日众。这些具有社会心理性质的教  相似文献   
3.
布鲁纳的直觉思维论及其教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直觉是人类把握世界的重要认知方式之一。布鲁纳对直觉思维的含义、特征、训练与培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这些成果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至今仍然具有借鉴和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自我修养观及其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以“内自省”为特点的“修己”是达“仁”的起点,也是“立人”、“达人”进而“立己”、“达己”的德性资本。儒家的“修己”是个体的理性自觉与义理悟性的统一,是个体自我参照和社会关系参照的统一,是家庭伦理、民间伦理和社会伦理的统一,走的是一条修己及人、关怀社会的道德完善之路,本质上是“内省自我”的确立。它所表达出的修己达人的道德理念、三省吾身的忧患意识、三月不违仁的道德意志及知耻而后作的人格动力和践履信念,对今天培养学生自尊、自立、爱人、爱国的道德精神气质犹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课程研究在中国大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陆课程研究在不懈的探索中,从依附走向了独立。深化了旧有的研究路向,开辟了新兴的研究格局;探讨并构建了课程理论体系,重建了课程概念,拓展了课程研究范畴;密切了与课程实践的关系;集中探索了课程现代化、课程改革、课程形态、课程研究方法论、课程实验等问题,取得了课程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大陆课程研究将在自我批判和检讨中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6.
知识的社会学研究开辟了传统哲学认识论以外的新领地,即知识社会学,它为我们认识知识的社会特性、文化特性、历史特性和民族特性提供了新的理论灵感,为我们理解课程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课程知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7.
课程知识的社会性是指由于社会意识的融入而赋予课程以鲜明的社会特质。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提供情感资源和心理动力,而为人类文明提供理性精神成就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课程知识社会成分的主要方面。社会心理成分和社会意识形式铸就了课程知识的社会文化力量,对社会意识形式作用方式的正确把握是实现课程的社会效能和理智价值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8.
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有赖于教师、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学习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因此,教师应树立自觉的教学探究意识,系统把握课程知识,将适度风险性教学氛围的创设与协同教学心向的构建结合起来,采取解释性、批判性、探究错误等教学形式,按照本民族自己的智力组织方式,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积极的自我反思,以养成生活式探究的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