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中国的宫殿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便已开始,它终于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与世界许多古文明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成为中国一大特色,为什么?似乎至今并无解答。在《诗经》等古代文献中,有"如犟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已颇具规模,并且具有审美功能。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但是,对建筑的审美要求达到真正高峰,则要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时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所谓"美轮美奂"的建筑热潮盛极一时地蔓延开来。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日益成为新兴贵族们的一种重要需要和兴趣所在。  相似文献   
2.
青春盛唐     
著名诗人兼学者闻一多曾经相当敏锐地论说了诗歌由六朝宫廷到初唐的过渡。其中,他提出卢照邻"这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骆宾王"那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指出"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诗歌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而为青春年少的清新歌唱。代表这种清新歌唱成为初唐最高典型的,正是闻一多所"强调"的刘希  相似文献   
3.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相似文献   
4.
《论语今读》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今读》前言李泽厚I缘起我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後记》中说,“……这本书讲了许多儒家,其实我的兴趣也许更在老玄禅,这本书都是提纲,其实我更想对其中一些问题例如宋明理学的发展行程作些细致的分析”。十年过去了,这两个“其实”,看来一生也做不成了。时日如...  相似文献   
5.
我走的路     
谈起我的学习和研究道路,必须从我的母亲开始。我是湖南省长沙市人。父亲是邮局的高级职员,英语很好。他在我十二岁的时候便死去了。父亲死后,家境顿陷困境。做着小学教师的母亲,惨淡经营,备尝艰苦,送我兄弟二人上学。当时有人说,等儿子长大,你就可以享福了。母亲回答:“只问耕耘,不求收获。”至今此话似犹在耳,却不幸竟成了谶语。每念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总不免泫然涕下。记得当年春节,亲戚家中大鱼大肉,热闹非常;而我们母子三人,冷冷清清,清汤淡饭,相依为命,并且为了几个臭钱受了多少气!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  相似文献   
6.
刘再复最近完成了专著《李泽厚美学概论》,这一谈话系专著的一部分。谈话的要点是说明审美判断是情感、理解、想象等诸多因素同时进行的综合判断、其出发点不是概念而是艺术感觉文学批评乃是审美判断,最要紧的是从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出发.  相似文献   
7.
我的哲学包括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活;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活着;第三个问题,活着怎么样,你的生存状态怎么样.  相似文献   
8.
希望年轻人去创造“思想”李泽厚我最近给香港《二十一世纪》杂志写了一封短信,其中提出90年代学术风尚特征之一是“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鲁迅、胡适、陈独秀等退居二线,王国维、陈寅恰、吴灾等则被抬上了天。而从一些刊物的自我标榜看,仿佛有些人硬想回到乾、...  相似文献   
9.
今年伊始,中国的大众开始强烈关注一系列流行文化现象并投入巨大的热情。网络红人“芙蓉姐姐”群体、青春偶像“超级女生”、收视热点《大长今》等等,都成为中国今年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热点现象。如何透过这些消费文化的表层,发现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新闻中国九月论坛”力邀思想界的学者,以开阔的视野与多元的视角,为您解读当代中国人价值重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由巫到礼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由巫到礼》,这是个很难讲的题目,因为牵涉到上古史,材料不够,我自己研究得很不够,学术界好像也研究得不够。这是个非常重要、却被忽略掉的问题。所以的确值得讲一讲。特别是这个问题与中国整个文化、中国整个哲学的特徵,很有关系,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