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6篇
科学研究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耕拓 《初中生》2005,(26):10-12
春天,百草葱绿,万木争荣,花香阵阵,鸟语声声.细听那声声鸟鸣,有的婉转悦耳如民间小唱,有的激越高昂如华堂交响,有的轻言细语真情洋溢,有的如泣如诉似悲苦万分,真是百鸟啼鸣各有千秋!科学家发现,鸟类能使用人类音乐中的所有基本音乐节拍,有些鸟类甚至懂得使用工具作为乐器来发出自己喉头无法发出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正> 1948年的一天,瑞士工程师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带着他的狗去打猎。当他们从一簇牛蒡草丛擦过时,狗毛和他的毛呢裤子上都粘满了刺果。回家后,乔治用显微镜观察刺果,只见无数的小钩子勾住了狗毛和毛呢的绒面,不能轻易脱落。受此启发,乔治开始研究一种既容易系上又容易解开的搭扣。经过8年的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编写的初中《语文》第一册《木兰诗》中,有“双兔傍地走”一句。其中的“地”,一般选本不注。人们通常理解为“地面”,初中课本原第二册的注释就是如此。此乃望文生义。兔子的后腿比前腿长,跑起来-蹦一跳的,绝对不可能紧贴着地面。那么,此“地”为何意?《辞海》注:“地(二)①犹言着。辛弃疾《行香子》词:‘小窗坐地,侧听檐声’。”(第636页)。近人张相《诗词曲浯辞汇释》亦说:“地,语助词,犹着也。”。“地”属上古的舌头音;“着”,澄母,舌上音。清代古音韵学家钱大昕认为,“知、彻、澄三母(舌上音,相当于zh、ch、sh),求之古音,与端、…  相似文献   
4.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日益短缺,为此人们不得不开源节流。开源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直接利用海水和其他咸水,从而减少对淡水的需求。现在,一些城市的工业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都已改用海水。那么,在农业上能不能培育出耐盐碱的、能用海水直接浇灌的作物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5.
乐府是我国古代主管音乐的机关,负责采集民间歌谣以配乐歌唱。人们通常认为它设立于汉武帝时,因为《汉书·礼乐志》上说“汉武帝时乃立乐府,采诗夜诵”。但是后来的一个考古发现使人们对这一观点产生了怀疑。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语文实践活动"--<诗词寄慨妙联抒怀--名胜古迹诗词对联交流>中,录入了四副岳阳楼联.原有两联录入有误,后改正了一处,但仍有一处至今未改.此联课本中为:"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其中的"河"应为"湖",错把"湖山"当"河山"了.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上,有多支部队突遭野生动物的袭击,为此大吃苦头,有的甚至全军覆灭。本文仅举两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的著名战将——“沙漠之狐”隆美尔,节节败退于英国名将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国第八集团军之手。为挽回败局,老谋深算的隆美尔派出一支精锐部队,迂回穿越非洲原始森林,企图用奇兵突袭英军后方。这支由西姆将军率领的部队共有1800人。进入原始丛林后,西姆每天定时与隆美尔保持无线电联系。但第三天后,隆美尔就再也收不到他们的任何信号了。不久,隆美尔派出另一支部队深入丛林搜寻。在一个不知名的湖边,搜寻人员惊恐地看到了…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的现行初中《语》第6册第2课《有的人》、七年级下册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作,都是臧克家(1905.10.8--2004.2.5)。对臧克家,上述课本中前介绍说是“诗人”,后未作介绍,但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介绍说是“诗人”。这一介绍虽然不错,但并不全面。在写作上,臧克家除了写诗,还写散、小说以及艺评论等,他在这些方面的贡献也不可小视。他发表的处女作.既不是诗歌,也不是诗论.而是散。193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散集《乱莠集》。此后,臧克家一手写诗,一手为,他的散与诗歌创作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中有一些词语的理解,人们有不同的看法。除“落英”、“外人”、“何世”等争论较多,兹不录外,现辑录几例,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北宋诗人苏轼贬官在广东惠州时,曾作《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人教社编初中《语文》第三册《荔枝蜜》引用了这首诗的后面两句,教材注解这两句诗时又引出了诗的前两句,但没有时这两句作具体解释。高中《语文》原第一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亦引用了苏诗,教材注“卢橘”为“枇杷”。周有光先生在《语文闲谈·续编下》的《枇杷入诗》中释:“‘枇杷’又称‘卢橘’,现在广东还有这种说法”,并以苏诗为例。上述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