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既包括“教”,也包括“学”,二者相辅相成。其实,“衡量一堂语文课是否是好课,关键要看学生活动是否有效,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与否,取决于课堂上是否涌动着学生的思想,取决于我们的语义课堂是否有足够学生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是点评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春》,主要就这堂课的课堂教学流程、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及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文中认为,这两堂课都具有"灵动"和"诗意"的特点,并就这两个特点展开剖析.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门留有缺憾的艺术,本文对此也作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我校是一所地处苏南的乡镇初中,学校全力推行新课改,努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努力向课堂要质量.学校先后组织教师赴洋思、东庐等学校学习取经,并在全校实施讲学稿制度(后改称导学练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并连续四年荣获张家港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一等奖.但是,在导学练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师生的"一讲一学、一导一练",慢慢变得机械而呆板.比如运用该模式教学重要概念时,需要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了不少问题:(1)教师在课堂上满堂走动,虽然可以指导各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却不知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思维;(2)教师总认为课堂上多提问就是体现新理念,就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无效提问,表面上看似热闹,却迷失了教学重难点的方向;(3)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多讨论可以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于是滥用讨论,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甚至讨论至最后变得"易放难收"了,导致教学效益低下.如何在这一模式下更高效地实现师生互动成了我校"十二五"期间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5.
心理研究表明: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倘若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便会导致发展滞后。即使教给学生最好的认知策略.他们也无法应用。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经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教两个平行班时,常常是第二个班的课比第一个班发挥得更好些,教学效果也明显优于第一节课。原因除了更熟悉这一节的教学过程外,更主要的是上完第一节课后,会自觉地对刚上的课作一下简短的思考,对其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可见每个人、每节课都可能有点教学体会。如果能够及时地记下一些课出现的偏差或收获,积累一些这样的颇有价值的点滴教学体会,无论是对于以后这节课教案的调整与充实,还是对下一节教案的安排与设计,都会提供一些实施依据。不仅可以避免某些反复上过多次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如何评价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否高效进行论述,提出了通过“五看”来进行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效率评价的机制与原则.  相似文献   
8.
9.
编辑同志:我在听课中,发现一些老师教给学生判断单位“1”的方法:在含有分率的句子里,“是”“比”“相当于”等关键词后面或“的”字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如:(1)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5。“比”后面的“女生人数”是单位“1”。(2)甲的67与乙相等。“的”前面“甲”即是单位“1”。不知这样判断是否正确?———甘肃黄老师答:这样判断是不全面的,理由如下:一、这样判断没有抓住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教材规定: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相似文献   
10.
近来,我的女儿变得很“缠人”。本以为她大了一点,做父母的该轻松了,可事实上却适得其反,她一天到晚围着我,一口一个“爸爸,我不会玩”,叫得我不忍拒绝。所以,每天工作完毕,我总要与她一起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