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海子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使他的诗作充满浪漫色彩,营造出了特有的超现实的境界。他的诗钟情于原始苍凉的生命存在,对充满了各种世俗欲望的现实生活作了悲壮的摒弃,转而深情地歌颂死亡。这种情绪在《春天,十个海子》中体现得相当强烈。下面我们试从该诗解读海子。佛家把人间世称作“欲界”。在这个欲界中,欲望生命力强大,时时生长,处处生长,无孔不入;它使我们的世界生机勃勃,同时也使我们的世界混乱不堪。在海子的精神家园里,“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了。而现实生活里只有一个海子,哪来的“十个海子”呢?诗中的“十…  相似文献   
2.
在《新婚别》中 ,杜甫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炉火纯青的表达技巧、饱含赞美之情的文字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十分感人的少妇形象。这个少妇形象缘何感人呢 ?首先在于她深明大义。她和夫君新婚只有一夜 ,丈夫便因战争而“守边赴河阳”。新婚燕尔 ,恩爱无边 ,这种告别 ,怎不令人痛断柔肠 !更何况夫君是到前线打仗 ,新婚别也许就是生死别。再说 ,夫君匆忙一去 ,使得“妾身未分明” ,自己就无法正名定分。作为媳妇 ,在那种特殊历史背景下 ,不仅仅只是“何以拜姑嫜”的问题 ,随后而来的很多事情便难以处理 ,处境会非常尴尬。我们知道 ,封建社会环境下 ,…  相似文献   
3.
读过《中学语文》2005年第10期“教学大参考”上倪修山先生《是懦夫的屈服,不是智者的和解》一文,很有想法。倪文试图从海子“幸福的闪电”的一瞬中参透海子,并进而由这“幸福的闪电”的一瞬对海子进行宣判,加给海子如下错误:“海子居然把自己的死考虑得这样简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的是想与这个世界彻底地和解的智者,而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屈从于这个世界的懦夫”;“海子的思想和行为是自私的和不负责的”;海子“给陌生人祝福,自己不去追求这种幸福的方式,反而让所有热爱海子的人陷入一种痛苦。但海子并不考虑这些,他在精神的…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2006年第12期上半月“教学大参考”上黄助昌先生《作文评分:到语言为止》一文,表达了这样的作文评分观点:“作文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并非对学生作政治鉴定,所以应当回归到作文本体,作文评分也就应当以语言能力为标准,且只能到语言为止。”  相似文献   
5.
读过《中学语》2005年第10期“教学大参考”上倪修山先生《是懦夫的屈服,不是智的和解》一,很有想法。倪试图从海子“幸福的闪电”的一瞬中参透海子,并进而由这“幸福的闪电”的一瞬对海子进行宣判,加给海子如下错误:“海子居然把自己的死考虑得这样简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的是想与这个世界彻底地和解的智,而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屈从于这个世界的懦夫”;“海子的思想和行为是自私的和不负责的”;海子“给陌生人祝福,自己不去追求这种幸福的方式,反而让所有热爱海子的人陷入一种痛苦。但海子并不考虑这些,他在精神的冲突中无暇顾及他人的感受。他只专注于他自己的解脱(其实是逃避)”;  相似文献   
6.
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面临着全新挑战."知识本位"的课程设置不能涵盖现代知识的全部内容,知识和能力的脱节已成了教育的一大顽症,落后的知识观、教育观已失去了合法的基础.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那种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看似效率高容量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正逐步被打破,人的创造精神和个性被忽视的现象正逐步得到改变.基于此,我们应努力使课堂教学人文化,使人文精神伴随教学始终.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使课堂人文化呢?  相似文献   
7.
王维的《观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有限的文字里,把一次出猎活动写得有声有色,逸兴飞扬,为我们勾勒出了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作为旁观者的诗人也被深深触动,豪情满怀,流露出希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诗的格调苍劲有力而又浑穆平和,从诗中流露的情绪看,当是诗人早年的作品。对比手法运用高妙,是本诗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本文试就此作粗浅分析。一是节奏的急与缓、情态的动与静形成对比。将军出猎,先声夺人,“风劲”既暗示了自然风速度之快,连角弓也飒飒鸣响,更暗示出将军骑乘骏马奔驰之速,给人以强烈的速度美感。在“草枯”、“…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课文《人是什么》中引用了美国电影《翠堤春晓》的插曲歌词,句数不多,全文如下:当我们还年轻,在美妙的五月早晨,你曾说,你爱我,当我们还年轻。你曾说,你爱我,啊!我们心心相印,我们欢笑,我们哭叫,然后分手时刻来到,别忘了,你爱我,当我们还年轻。课文作者认为,这首“曲子往往会令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事实正是如此!这是一曲哀婉凄美的爱情之歌,回荡在短短诗行中的情感既缠绵悱恻,又理智豁达;既凄惋哀伤,又美丽动人。一段凄美的爱情生活浓缩在字里行间,确能使人共鸣。这首诗何以有如此之打动力?原因在于:朴实语言中见真情…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2006年第12期上半月“教学大参考”上黄助昌先生《作评分:到语言为止》一,表达了这样的作评分观点:“作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查,并非对学生作政治鉴定,所以应当回归到作本体,作评分也就应当以语言能力为标准,且只能到语言为止。”接着以美国11岁男孩萨拉.邓肯的获奖章《自由的美国?》、南京金陵中学费滢滢的高考作《人情与季节》、2005年湖北考生的《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之王国维可以休矣》和美国学生的一篇主题为《邱吉尔应对二次“世界大战”负责任》的章为论据,一再表达作评分应只看语言不看其思想内容的观点。要求“我们要汲取教训并树立这样的观念:‘语言表达’高于一切”:因为黄先生认为.如果顾及作思想内容即所谓“道”时,就会钳制学生思维,“扼杀学生个性表达”,从而产生“悲剧”。笔认为这些观点有失偏颇。不是“回归到作本体”,恰恰是悖离作本体的。必须予以澄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