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清人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中云:“立一义于先,然后有离有合,离者离此,合者合此也。若未尝先有所立之义,不知是离合个甚。”这里所说的“义”即文章的中心,“离合”是指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离”从表面上看文章叙述中断,舍此言彼,似乎散漫离题,而实际上,一脉贯通,万象归宗。“合”则是围绕中心,切题合义。文章若得这种  相似文献   
2.
3.
要预测2005年高考语卷命题的走向,必须从2004年高考(全国卷)的特点、亮点分析说起。笔对照2004年高考语卷与2003年高考语卷,并参阅前几年的试题分布情况资料,理出了2004年全国高考语卷命题的7个亮点。  相似文献   
4.
“移用”修辞格,就是两个事物相关连时,把原属甲事物的修饰语“移植”过来用在乙事物之上的修辞方式。“通感”修辞格,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别一感官上,凭借感觉感受相通,以启发联想,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如身受其冷暖等实感,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移用与通感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从修辞功能来看。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沟通起来,借某一感受来写另外一种感受,从而加深某种感觉的意义,使具体的感受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一般的是后一句为前一句服务,后一句引申并深化前一句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宋代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写道:“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是啊,句中有耐人咀嚼的余味,篇中有令人深思的余意,这才是诗言运用中的上品。如“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诗中着“不知”二字,则“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尽显风流。这“不知”得多撩人啊!  相似文献   
6.
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硕士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就业不仅关系到硕士研究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局。在分析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趋紧的原因基础上,提出改善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笔者结合一些由网上获得的最新信息和自己对2004年试题的分析思考,拟对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的走势作一预测。高考语文命题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主要标志是:在形式方面,调整改造了试卷形式和试题形式,使语文测试的方法更加有效,并且提高了测量评估的客  相似文献   
8.
概括能力是指学生阅读后对原文的主要内容的综合归纳能力。学生在阅读过一段或一篇文字之后用规定的字数概括表述其主要内容是近几年来高考(中考)的一个热点与难点。这一难点在平时训练中应如何突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用“精炼一词,经纬全篇”的方法是提高学生整体阅读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言贵在委婉含蓄,富有情味,隽永悠远。唐诗佳作中经常出现的“不知”一词,就是这种语言艺术的代表,细细品味“不知”你会知道很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