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50至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文学想象具有明显的虚幻性质,它来源于意识形态对现实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想像忽略了农业合作化对改变农村经济生活与物质生活现状的承诺,其结果是用意识形态幻象全部替代了严峻的生活逻辑。由此便带来了关于这种文学想象的虚幻性的评价问题。但另一方面:农业合作化小说的阅读语境至今也没有走出意识形态的限制。当我们提出此类小说追求的是一种“伪意识”时,并不是相对于存在某种客观的“真意识”而言的。所以,对50至70年代农业合作化小说的评价依据不应是“真”与“伪”,而应是与现实的接近程度。  相似文献   
2.
还乡是知识者思接千古的文化姿态,其内在逻辑错综复杂而又具有某种同质性.周立波合作化时期的还乡文学,创造的是另一种模式.虽有明确的意识形态目的,但向着生命本源性的接近,也逼出了他无从遮蔽的"归根返本"的审美维度,从而导致知识者与革命者、个人主体与超个人主体、知识者还乡的启蒙与自我启蒙等诸多对话关系发生.惟其如此,周立波还乡才带有某种精神转换史意味,<山乡巨变>等还乡之作的情感体验与艺术趣味,才能在能指与所指、表症与隐含、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留下较大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3.
以乡土叙事连接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是百年贵州作家的不贰选择。“五四”时期蹇先艾的小说有一种内蕴的“民族志”视野,抗战时期则是对民族民间歌谣的重新发现;“十七年”时期到改革开放的80年代,贵州作家的民族书写则出现了新的模式以及对这种模式的突破和改写。目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第四代贵州作家,他们对地域性与民族性的书写,带有明显的反思性和后现代性,并伴有新文本的试验,包括对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的接续。  相似文献   
4.
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造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心理场,社会群体中个体的感情、意志、动机统统臣服于主导历史巨变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和训诫。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文学的阅读期待便由此而产生。它不仅决定着题材选择的意识形态目的,而且影响了革命历史题材文学的叙事策略,即如何在国家与社会、社会与个人亘古的历史冲突中建立起新的信任,从而使文本具有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