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的历程时常会“变轨”,发生些意外在所难免.而对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的“意外”生成却很难得!“意外”生成是创新的标志,是“教”的艺术之“砖”引来“学”的创新之“玉”.理智与冲动交融,智力与情感碰撞,数学课堂也必将成为师生热切期待的精神乐园.谁还认为“教”与“学”是苦差事?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识力.在培养学生认识力的同时,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认识力和对自身的认识.笔者在时常自我督促下,养成了自我反省的习惯.认识,再认识,认识不断地更新,就会发现很多新问题.以下几点是笔者的所感所悟,不当之处,悉听斧正.  相似文献   
3.
人总会问“为什么?”,因为人有思想.学生常问“为什么?”因为有太多好奇.老师爱问“为什么”,因为有太多反思.上数学课了。学生为什么还在看其他书?考试卷上。老师看中的好题,学生为什么大多不得分?  相似文献   
4.
1 问题提出 江苏经济发达,是否教育发达?不甘落后的江苏人绝不会做改革的落后派.上至省厅,下至一线教师,无一不为实施素质教育而思考着,实践着,探索着,奔忙着."省教"兴衰,匹夫有责.笔者认为,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搞好当前的教学工作,还要站在全局高度关心课改,关注全局,有利于找准自己的坐标,也只有合理地定位,才不至盲从.课程改革直接影响着本省未来公民的素质,课改不只是决策者和专家的事,而是大家的事,一线教师当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5.
对数学课堂教学“满堂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满堂问”的界定和价值判断在对“满堂问”作价值判断之前,首先作以界定.课堂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满堂问”到底是“满堂问题”还是“满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满堂灌”中的“灌”是动词,即“注入”.与“满堂灌”相对应,“满堂问”中的“问”作为动词,应理解为“提问”,因此,“满堂问”即“满堂提问”.界定“满堂问”之后,我们再作价值判断就不会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6.
“一题多解”是习题课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一题多解,一方面增强了例题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力,形成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在高考复习中,一题多解的重要性体现得更为明显.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一题多解教学的反思与认识.1.一题多解的理解一题多解,顾名思义,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来分析问题,探求问题的解法,最终达到异步  相似文献   
7.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受教师潜移默化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态度、风格、成果,必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灵,成其未来发展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8.
数学高考复习是优化认知、培养创新能力和意识的活动,而各种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都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关注最近发展区,关注心理需求,研究数学知识以及渗透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满腔热忱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暴露思维过程,优化认知结构,形成创新意识,感受教学之美.和谐互动产生心理共鸣和思维共振。从而引发思维风暴.  相似文献   
9.
数学,这一充满智慧和悬念的科学,让智者痴迷,令习者益智.数学之博大精深最能凸显思维这一核心,而思维源于基本经验,经验植根于数学基本事实,说到底,数学基本事实即灵感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数学问题的解决常是通过最基础的思考方式,逐步提炼、升华,以揭示本质,逼近真相,最终得出结论.因而,解数学题,既要会通法,又要求法巧.思维能力提高了,巧法可化为通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思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