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智慧之树 1.库仑之二分法 在当时没有公认的测定电量方法的情况下,库仑根据对称性,采用一个巧妙的方法来比较两个金属小球所带电量大小的关系.库仑认识到两个大小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两者互相接触后,电量被两个球等分,各自带原有总电量的一半.库仑用这个方法依次得到了带有原来电量的1/2、1/4、1/8、1/16等的电荷.  相似文献   
2.
杨三春 《物理教师》2007,28(7):56-57,64
1超导体特性1.1零电阻效应——昂尼斯持久电流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Onnes)发现:在汞线上通以mA级电流时,当温度降至4.2K时,其两端无电压,即电阻率突然变为零.  相似文献   
3.
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三千年前,折射现象发现得很早.夜晚最亮的金星上空的“光波道”,天空绚烂的彩虹,光学测量的透镜等等,都与光的折射密切相关,但折射定律的建立逾越了漫长的岁月.  相似文献   
4.
“上帝不是在掷骰子 .”就相对论的因果律和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 195 5 )如是说 .争论是客观存在的 ,没有对立就不可能统一 .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内因之一 .物理学史上不乏一些著名的争论 :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 ,近距作用与超距作用 ,爱因斯坦——薛定谔与哥本哈根学派的长期论战 ,皆是闻名的例子 .本文拟从“运动量度”之争证实之 .1.争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在 16、17世纪 ,物理学家们对于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运动”、“动量”、“功”和“能量”等都没有一致公认的精确定义 ,因此含义混淆不清 …  相似文献   
5.
熵增加原理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增加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是热学中最基本的两条定律 ,前者是能量的定律 ,后者则是熵的法则 .相对于“能量” ,“熵”的概念比较抽象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 ,“熵”的意义愈来愈重要 .本文从简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过程着手 ,从各个侧面讨论“熵”的物理本质、科学内涵 ,以加深对它的理解 .“熵”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在 1 865年创造的一个物理学名词 ,其德语为entropie ,简单地说 ,熵表示了热量与温度的比值 ,具有商的意义 .1 92 3年 5月 2 5日 ,普朗克在南京的东南大学作“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熵之观念”的…  相似文献   
6.
就多数大、中学生而言,他们步入社会后是不会走上物理专业之路的,学过的公式定律可能遗忘,但一串串熟悉的物理学家姓名,他们的奇思、妙语、睿智、幽默、坚韧、丰功伟绩等铸就的科学人文精神,却可能永远铭记心底,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7.
大师的预言     
在我们这一时代的物理学史中,爱因斯坦将位列于最前列.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很难说,他究竟是同牛顿一样伟大,还是比牛顿更伟大;不过,可以肯定地说,他的伟大是可以同牛顿相比拟的.按照我的见解,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加深刻地进入了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  相似文献   
8.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任何时代都需要学习。无论什么样的的学习方式,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9.
杨三春 《物理教师》2005,26(2):41-41,43
原题:如图 1 所示,两滑块A和B 的质量分别为 mA = 2 kg, mB = 4kg,置于放在光滑水平面的木板C的两端,它们与木板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4,木板长L=1 m.现分别给 A和B 一初速v1 和v2,最后两滑块恰好未滑下木板.求系统初动能最小时A和B 的初速度.此题是四川省2004 年高考适应性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一题(第34小题).命题者提供的参考解法是:由题意可知,小滑块A、B不掉下来的条件是三者速度相同.设小滑块 A、B 和木板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Av1-mBv2=(mA mB M)v.由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有:12mAv12 12mBv22=μmAgl …  相似文献   
10.
姆潘巴效应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产、科技、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水是最常见的物质.可是,我们很了解水吗?尤其是对水那奇妙的反常特性?一、热水比冷水冻得快——姆潘巴效应(Mpem-ba Effect)热水比冷水冻得快似乎难以使常人理解.在20世纪以前,此现象只被视为民间传说.但在经历漫长冬季的地方,如在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一些国家,这一观点已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