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与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相比尤为重要。一个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写作能力的情况。当前,学生在口头作文中的表达能力太弱,农村中学更是如此。这是足以引起语文教师注意的要害弱点。在培养口头表达目标方面,我看只满足于上课能发言、语病较少、回答问题能抓住重点、能说比较长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把学生训练得个个“出口成章”。因为这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清楚,这才是“口才好”的标志。进行这方面训练,应抓好以下几点:首先,在教学中要明确提出这个  相似文献   
2.
要让学生作文时能够“写得出”,从而去逐渐“写得好”,我感到培养学生“生活感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培养学生自觉的实践“生活感受能力”。学生的作文虽然不是创作,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学习“创作”本领。因此,“生活是源泉”对作文来说,同样是重要的,是学好作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教师尽管反复讲过要“热爱生活”、注意“观察”之  相似文献   
3.
一、讲读重点 1、了解竺可桢同志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成就和勤奋严谨、持之以恒的治学态度。 2、学习用生活片断和穿插细节记叙人物的方法。二、解题引导 1、教师板写课题一半,让一名学生填上修饰语。 2、教师释题:本文是写人的记叙文。记叙的人物竺可桢,他是一位“科学家”,在科研成果和贡献上是“卓越的”。“卓越”一词,用得很准确,除了含有“优秀”意思外,还有“超出一般”的意思。因此,可以这样说,竺可桢是一个超出一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讲孙犁同志的《山地回忆》时,学生在“议学”阶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你曾说过写文章要入题快,不要兜圈子,这篇文章开头是否远了点儿?能否再压缩一下?即从第五自然段起笔,干脆说,那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因备课时没把这个问题列入教学重点,课堂灵机一动,表示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并说什么学习上就是要有这种敢于设疑的“创造精神”,不要迷信权威、大家.就这样,以文章开头部分可以“改一改”的结论,把此问题作结了,之后便引导学生进入了别的学习活动.尽管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十分踏实,事后也没再去深思熟虑.第二次教《山地回忆》时,我自然想到了上述问题.出于对作家的敬重和信赖,我便自觉地研究了一下原文.此时我发现第一次教学完全是蔬忽.学生提出问题,确实是学习中肯于思考问题的表  相似文献   
5.
所谓“欣赏性读书”,是指在精讲导读的基础上,学生对作者“作文思路”、文章“艺术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而进行的读书。这次读书的重点,自然是放在对文章的欣赏上。它区别于“了解性”、“理解性”、“分析性”的各类读书环节。是对课文的集中的、整体性的“品味”。是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取知识乳汁的情境下进行的读书活功,能使学生进一步地“悟出”文章的妙处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