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杨宜音 《云南教育》2013,(20):39-40
近日,《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刊发了一组由相关专家撰写的关注“群体逆反”的研究文章,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社会群体逆反的产生原因、危害及化解之道。虽然此组文章关注重点在于社会性的群体逆反现象与行为,但相信它们同样对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有所启发,因为我们面对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逆反心理最强烈的人生阶段,而学生首先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基于此,本刊特予转摘刊发此组文章。  相似文献   
2.
我的一个亲戚家最近发生了一场争吵。原来这位亲戚看到北京一家厂商到他所在的家属大院推销一种频谱治疗仪器。这种仪器通电后不断振动,人坐在上面,据说可以改变身体频谱,治疗许多老年人常见疾病。每台售价3900元,两天下来,便卖出去9台。亲戚动  相似文献   
3.
每个学生都接受过别人的感情付出,但不是每个人的动机中都含有为此而学习的成份。这说明从接受恩惠到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还有一些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可能是:对别人恩惠的意知能力,对别人给予的恩惠与损害的比较,对施惠者的态度,对自己所取得发展的原因归属,对自己“收”与“支”的比较,施惠者是否对受惠抱有学习方面的期望及这一期望的水准,以及主体是否意识到这些期望等。被测学生中以社会提高为学习动机成份的人数比例较大,可能在于这类动机有以下特点:①产生于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和从事工业生产已经有了超过30年的历史,"农民工"这一身份的异质性也在增强。其中平均年龄在26岁,人数接近1亿人,频繁在各地、各行业/企业跳槽的新生代农民工,其身份认同呈现明显的过渡性。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渴望成为城市人(趋)而不能,不愿成为农民(避)亦不能,徘徊在以城市居民身份替代农民工身份的过程之外,而且表现在城市和乡村对他们的双重身份排斥而导致的身份边缘化(半城半乡),以及既不认同农民工身份,也不认同城市居民身份的身份空白化(非城非乡)。本文梳理了认识农民工身份认同的5个理论视角,试图通过对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涵化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中的群际关系理论、社会心理学的动态建构理论、社会表征理论和全球化理论的梳理,为认识农民工身份困境提供理论思考资源。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来自制度性分类,而非个体在身份选择上的徘徊。他们的身份认同困境还来自制度性分类本身带有的地位高低的结构性,与他们渴望向上流动的动机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他们处于两种力量的角力之中,陷入双重排斥的处境。透过新生代农民工这些身份认同困境,可以看到城乡权力关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群体间知觉的关系。对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643名汉族和364名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国家认同要显著强于民族认同,汉族的民族认同要明显低于少数民族。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两维结构得到证实,认同类型主要包括4种:整合型、民族型、国家型和弥散型,汉族调查对象主要表现为整合型和弥散型认同,少数民族表现出全部4种类型的认同模式。居住环境影响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所在社区汉族居民较多时,少数民族居民更多地表现出整合型和国家型的民族-国家认同。群际知觉因民族-国家认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整合型认同调查对象的群际知觉最为积极,弥散型认同的调查对象群际知觉最为消极。调查结果有助于深入把握人们对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管理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对群体关系的影响和意义,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促进积极的群际知觉。  相似文献   
6.
人格变迁和变迁人格: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人格变迁,特别是个人现代性(心理现代性)的研究,强调的是探讨分别对应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特征,即将人格作为一种社会变迁的后果来看待,而不是对社会变迁具有建构意义的因素来看待。变迁人格是个体在应对社会变迁这一重要社会情境而形成的心理特质,是个体知觉和应对变迁的较为稳定的取向。这一新概念,将丰富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人格研究。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弱渐强,自舶来至创新,历时近百年。回溯往昔,弯折起伏的路途上留下了中国心理学家们辛劳跋涉的印迹:有初创期的生龙活虎,有发展期的举步维艰,有复苏期的再现生机……。无论处于什么境况,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的心理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问题,在根本上是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问题,而要卓有成效地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摸清他们学习动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其发展变化的心理规律。为此,我们于1985年做了一次全国性问卷调查,对有关问题做了初步探索。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调查从全国各地综合、工、农、医、师、民族、部队各类院校取样,共调查11所大学(注),1679人。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总体层次特点被测学生对有关动机内容问题的回答结果见图表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