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清初启蒙思想家在封建制逐渐解体,资本主义萌芽潜暗长的社会转折时期,提出适合时代需要的社会改革思想,它包括代表新兴市民要求的经济改革思想,富有民主色彩的政治改革思想和“立天下之法”的法律改革思想三个方面,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诗歌的文体风格是庄重典雅,而词的风格则是柔婉妩媚.形成诗词文体风格不同的原因,一是诗词文体功能、价值取向的不同;二是诗词角色意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从语言上看,诗到词、曲的变化是:由典雅到通俗;由庄语到绮语到谐辞;由齐言到杂言;由写意到叙事。这种嬗变反映出古代文学由追求功利到追求审美;由尚雅到尚俗;由抒情写意到叙事写人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总目》的集部作提要,对中国古代每种体的源流及体性特点作了要言不烦的梳理和辨析,并根据每一体的体性特点来评价具体的作家作品,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在中国古代体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试论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太宗在悼念魏征时说:“以铜以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新唐书、魏征传》)。许多写咏史怀古诗的作者是很懂得这一点的。周昙在《闲吟》里说:“考摭妍媸用破心,剪裁千古献当今,这可说是代表了大多数作者写咏史怀古诗的动机。正因为可  相似文献   
6.
就中国古典文学领域而言,诗、词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长河的两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它们之间虽然有渊源继承关系,但各自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就在词达到成熟的宋代,人们对诗和词的不同已经有所体认。比如李清照就明确地指出了诗词之不同——词“别是一家。”后代很多词论家都对诗词的不同特性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颇多启发人处。然而大都语焉不详。解放后的一些古典文学研究者大都偏重以文学的认识功能这一标准来评价文学,较少注意各体文学的艺术个性,对问更是如此。比如有人说北宋末以后就应该“词合流于诗。”  相似文献   
7.
在戏剧艺术受到小说、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形式挑战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巨大优越性,以人物刻画为中心,把有意义的社会矛盾典型化为具有特色的性格冲突,通过生动的性格冲突艺术地揭示社会问题,反映时代脉膊,乃是振兴戏剧艺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一点上,古典名剧《西厢记》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西厢记》中描写的主要人物只有三、四个,场景几乎没有离开一座寺院——普救寺,故事又并不复杂,但七百年来却上演不衰,总使人  相似文献   
8.
《汉宫秋》对“昭君和番”母题的突破和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把个人悲剧深化为时代悲剧;塑造了具有悲壮美和崇高感的王昭君的悲剧形象;把抒情诗的手法运用到戏剧中,使《汉宫秋》具有诗剧特征。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与晏殊词在艺术渊源和创作倾向上虽有一致之处,但更存在着明显差异:(1)晏、欧词题材内容的不同;(2)晏、欧词艺术风格的差异;(3)晏、欧词语言特点的不同。晏词是士大夫雅词的典型代表,欧词则雅俗共赏,更具有全民性和亲和力,更能体现词的通俗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苏辛词派”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辛词派”之说,代有称述。宋·潘牥云:“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刘辰翁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几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潘、刘二人都指出苏、辛一脉相承,他们在词中言志抒怀,所作自别于“清切婉丽”的婉约词,而体现出向诗文靠拢的倾向。金源词人元好问也以为辛弃疾上承苏轼,他说:“乐府以来,东坡第一,以后便到稼轩。”明清两代以“苏辛”为词派之说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