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名《别东鲁诸公》)中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先前的注家和现在的通行木一般都解释为:“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全国统编教材中也是沿用的这种解释(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十一课)。将“且”释为“暂且(或姑且)”,“放”释为“放置”。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当,其  相似文献   
2.
《曹刿论战》:“齐师败绩”中的“败绩”,中学语文课本上直接注为“大败”。“大败”何以言“败绩”呢?目前通行的解释是:“败绩”的“败”应即“(贝辶)”字,“绩”字应即“迹”字,春秋时代的战争以用兵车进行车战为主,战争中兵车垮了是最大的败仗,因此叫“败绩”。(参见陆宗达《训诂简论》164——165页及《北京教育》1982年第7期《“败绩”考》)此说值得研究,为什么这样巧,“败绩”两个字都是别字?据笔者初步统计,“败绩”一词,《春秋经》中出现十六次,《左传》中出现十七次,共三十三例,无一例写作“(贝辶)迹”。  相似文献   
3.
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些词语,按照通常的解释,虽也能讲通,但总觉得不够顺畅,或不尽传达原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其中的有关词语作了一些新的探索,以就教于专家读者。何意致不厚,吾意久怀忿上句中的“意”课本注为“料”,下句中的“意”课本避而不注,一般选本亦是如此。按,上句中的“意”通“以”,二字古为双声叠韵。“意”为影母,“以”为喻母,同是喉音,黄侃说,影母古本声,喻母是“影之变声,今音读喻者,古音皆读影”(见《黄侃论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前出师表》“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中的“不毛”,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上注:“不毛,不生草木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毛,指草木。”注“不毛”为“不生草木的地方”盖出于清吴调候、吴楚材的《古文观止》(见该书278页),因此选本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其实,此注实属主观臆测,与实际大相径庭。“五月渡沪(金沙江),深入不毛”说的是今云南省一带,云南地处我国西南疆,非沙漠之地,雨水调和,气候宜人,岂有不生草木之理?“不毛”之地到底生不生草木?且不说今日之云南林木遍布,花香鸟语,风  相似文献   
5.
《曹刿论战》中的“小信未孚”,中学语文课本注:“(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孚,为人所信服。”将“孚”解为“信任”“信服”,实际上是对旧注的承袭,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注:“孚,大信。”此训实乃杜氏之臆测,既无训诂根据,又与文意相悖。《尔雅·释诂》:“孚,信也”;《说文·爪部》:“孚,一日信。”据此,“孚”为“信”义,而非“大信”。作为晚于《尔雅》、《说文》作者的经学大师杜预绝不会不知道“孚”字的信诂,可能是他考虑到,如果将“孚”训为“信”,那么,“小信  相似文献   
6.
在《鸿门宴》一文中,“与樊哙”之“与”字,语文教材和有关选本都未曾作注,而有的教学参考资料一般都将其当作连词,译作“和”或“同”,或当作衍文。对此,很多同志提出疑义,给本刊来稿。这里选出杨本祥、侍问樵同志各撰的文章合题发表,以饷读者,疑义相与析,“与”字共商讨。  相似文献   
7.
馀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此句中的“奇服”之“服”,有的注本同文相训,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注:“奇服,好服也。”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曰:“奇服,奇伟之服。”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以下简称《山带阁注》)曰:“奇服,与世殊  相似文献   
8.
《庖丁解牛》中两言“十九年”,课本未注,一般读者都将其理解为实数一十九年,其实未必。 《庖丁解牛》是战国时广泛流传的一则寓言故事,不一定实有其事。因此,不必将“十九年”机械地理解成一十九年。联系上下文“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所解数千牛”,其中的“岁”’“月”、“千”皆虚数,“数千”以言其数量多,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赵策》:“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其中的“持其踵”,一般注本皆将“持”解作动词“握”,“踵”解作名词“脚后跟”,“其”解作代词“她的”,将全句译为“握着她的脚跟”,“意思是拉住她”。有人不以为然,另辟溪径,将“持其踵”解为‘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训“持”为“制止”;也有人将其译作母亲“在后面攀着车子哭泣”,训“踵”为“车后承轸木之后端”。如此等等,既不符事理,又不尽情理,因而是欠当的。我认为,“持”当训为“值”,解作“当”。从声训看,“持”古为定纽之部,“值”为章纽职部。又“值”为浊声字,故“值”上古亦为定纽。之职阴入对转,章炳麟同在之部,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同在第一部。故二字古音同义通。从形训看,“持”,《说文·十二上·手部》曰:“持,握也。从手寺声。”“值”,《说文·八上·人部》  相似文献   
10.
“自名”解     
《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两句中的“自名”,课本未注,编者似乎认为易懂,其实不然。翻阅各选本,虽有少数选本对前一句中的“自名”有注,但却不尽相同:或注为“名字叫做”(见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按此注,虽讲得通,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