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各国文化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鲁迅高度赞誉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这一评价并非苟同于当时诗坛的公议,而是较多地基于鲁迅个人的诗歌理念和欣赏趣味。冯至早期的抒情诗尤其是爱情诗,其中往往纠缠着挥之不去的寂寞情怀和压抑苦闷的心理体验,回荡着反复缠绵的苦恼诉求以及历经挫折后却执着追求的悲剧精神;冯至诗作中那真挚浓郁的抒情,幽婉、蕴藉的诗风,彷徨、悲凉的人生体味等,在诸多方面与鲁迅的诗歌理念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其深沉的意蕴也深深引起鲁迅的心理悸动和情感共鸣。在形式上,冯至的诗音节和谐,旋律优美,对仗工整,不拘谨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鲁迅对诗歌文体特征的艺术要求。当然,鲁迅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冯至给予如此高的赞誉,还与他一以贯之的爱护青年、提携新锐那博大无私的爱分不开,也与他对创造社与新月社的不满有关。  相似文献   
2.
当代高校鲁迅教学面临双重窘境,一方面是学生对鲁迅的冷漠带来鲁迅教学的尴尬,另一方面是学生拘囿于固有的认知模式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曲解。要破解这类教学难题,高校老师需要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入手,一方面要采取多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立体地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从文本出发来进入鲁迅世界。  相似文献   
3.
“中西恋”的叙事产生于中西文化碰撞之际。在跨文化背景下,近代作家对中西情爱的书写,总不自觉地成为一种关系到了社会现实场域的寓言性创作。在近代文人王韬、平江不肖生的中西情恋的描述中,深深纠结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情感和文化失落的双重焦虑下那挥之不去中心幻觉与复杂暧昧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4.
运用语言符号学的文本分析方法对《黄金时代》进行阐释,以期解读出另一维的文本意蕴:即在貌似一个有关权利话语下知识分子坚守与抗争的叙说中,实质为我们敞现了在逍遥恣肆的性爱狂欢姿态背后所蕴涵的有关爱情、人性、知识分子个体在具体历史情境下所面临的悲凉境况。并同时对其中的女主人公陈清扬这一知识分子作个案分析,企冀思索在强大的权力势力下,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心理图式、惯于附着于权力运转机制之上的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本能的反抗中最终走向被权力机制所消化的生存态势。  相似文献   
5.
王韬西游欧洲诸国近三年,与西方的亲密接触让王韬感同身受地逐步融入到发达先进的西方场域中。在《漫游随录》中,王韬记录了出游泰西的所闻所感,归国后,王韬以创办报刊、开办西式书院开始了他的启蒙者历程。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王韬的改革诉求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