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科学研究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班级教学制从一诞生起,就面临着一个尖锐的矛盾,这就是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要求与学生知识、智能发展的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每个教师都知道,他(她)的学生在学业成绩的各个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有时侯,这种差异还是非常悬殊的,尤其是在学业成绩最优秀的和最落后的学生之间。怎样针对优  相似文献   
2.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技文化知识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综合化,而学校课程却一直为严格的学科划分所支配。今天,课程综合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科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就课程综合化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以及它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影响等,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化结构与学校课程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根据当前学校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社会文化方面的根源,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课程内容改革问题,以及学校课程在继承和传递文化遗产方面的责任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李鹏同志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的说明》中,都对我国三类不同地区的普及义务教育提出了要求。第一类地区是大城市、东南沿海和内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要求在1990年左右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类地区是经济文化中等发展程度的城镇和农村,要求1990年左右基本普及初等义  相似文献   
5.
课程的历史跟教育的历史一样久远。因为,只要有教育,就有一定的教育内容。课程的最一般的含义,就是有组织的教育内容。课程的历史虽然很长,但把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的历史却很短。在以往的成百上千年里,人们总是把课程问题看作教育问题的一部分。在我国和苏联,直到今天教育学各分支学科中还没有课程论的位置,课程问题只是教学论的组成部分之一。课程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首先出现在美国。1927年,美国教育协会编辑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的课程研究史上,一项规模最大、意义最为深远的实验研究,是进步教育协会发起的“八年研究” (The Eight—year Study)。可惜,这项研究未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因为总结这项研究的四部著作出版于1942年,其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紧迫的关头,人们的一切注意都集中在战争局势上,关于课程改革问题的研究报告便不可避免地遭到被堙没的厄运。战后,进步主义受到全面抨击,其内部分歧也日益加深,加上麦卡锡主义从政治上把进步主义视为左派运动而横加压制,终于使历时30多年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走上了穷途末路。雄心勃勃的“八年研究”也跟进步主义的其他思想  相似文献   
7.
简评美国总统布什的教育方略:《美国2000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海湾战争的结束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彻底解体,美国国内经济衰退的阴影以及美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不断衰落的地位,迫使美国各界再次陷于焦虑之中。人们批评美国总统布什的国内政策,更对他未能兑现竞选时誓作“教育总统”的诺言表示不满,惊呼美国只有一个“战争总统”。  相似文献   
8.
评“学科结构”派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译成中文以来,在我国教育界曾一度掀起“布鲁纳热”。直到最近,教育界每当论及现代教学思想,总是要提及布鲁纳的学说,并把他与苏联的赞科夫和西德的克拉夫基并称为“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依我看来,这三派是杏真的代表了现代教学思想的主流,还很值得研究。别的不论,就“知识结构”或“学科结构”说而论,在  相似文献   
9.
认识论、科学哲学和心理学,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的精神活动过程,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揭示人类认识的规律。人的认识是有结构性的。知识结构是人类意识的核心,是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中介。知识结构概念比皮亚杰的“图式”概念更优越,它能够把主体和客体,社会知识系统和个人的知识系统统一起来。知识结构的生命力在于吸收外界信息和自我改造的状况。知识结构的保守性和革命性是矛盾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两者都可能产生创造性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一由瞿葆奎教授主编的《教育学文集》是我们教育学术界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工作。全书26卷30册,1800万字,于199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齐,这是值得庆贺的。繁荣和发展我国教育学术需要很多条件,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和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极为重要的,而本门学科的一些基本建设工作,也是不能缺少的。前几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和这部《教育学文集》,都属于这类基本建设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科学研究的春天来到了,形成了教育学术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学术界繁荣的情况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一个教育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