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运用。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我在三年级就转入了以训练重点带动读写结合的教学。首先通过预习、阅读、讨论来理解  相似文献   
2.
杨静华 《成才之路》2014,(14):13-13
正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内容多、任务重、压力大、课时紧"的局面下如何开辟出一条省时、低负而又高效的新思路,是众多语文教师长期探索的重大课题。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高尔基也说:"简约是智慧的灵魂,任何一朵花都不会因为多了一瓣显得更美丽。"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步领悟到小学语文教学应努力遵循的重要原则:以少胜多。所谓"以少胜多",旨在摒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潮繁华、  相似文献   
3.
又见蓝天     
学了《清清的溪水》一课后,给我的感受很深。小兔家门口流淌着一条又凉又甜的溪水,可在大象和小猪一阵盲目的拔树比赛后,水变得浑浑的了。后来在小兔的帮助下,溪水又变清了,唱起了欢快的歌声。在老师的娓娓讲解下,我终于明白,保护环境是多么重要啊,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记得去年我刚入学不久,学校就发动了一次“保护环  相似文献   
4.
条缕式     
条缕式板书是提取课文的精髓,浓缩重点词语,作精心的排列组合,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正确理解课文,揭示文章中心。例如:《第一场雪》是习作例文,作者以写雪景来发表感想的写作方法,是本组的习作训练重点,即“怎样表达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若达到这个训练目的,  相似文献   
5.
杨静华 《教育》2014,(1):75-75
正同事王姐上小学的儿子由于跟小朋友发生点争执,被小朋友抓伤了。下午闲暇时,我们几个姐妹就孩子是融入集体好还是远离集体好展开了讨论。由于大家各执一词又不肯让步,最后我们也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独在办公室一隅的老王头听我们讨论,不紧不慢地说:"我觉得还是应该把孩子放在‘树林’里。""老王头,你疯了吧!把孩子放进树林里,不让狼叼走,也得饿个半死呀!"心直口快的李小妹说。"呵呵,你们理解错了。我是说,如果你们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6.
从一年级上学期识字开始,就可以让儿童组熟悉的词,说简短的话。如我们学“军”字时,学生组出了“军队、军人、海军、空军、陆军、军长、红军、八路军、志愿军、解放军”等词。接着我又让学生用“解放军”一词造句。有三位同学是这样造句的:“解放军保卫祖国。”“我长大要当一名解放军保卫祖国。”“我将来要当一名解放军到前线去打敌人,保卫祖国的边疆。”这几句话的内容一句比一句具体生动,意思层层递进,用词得当,句子通顺完整,并带着爱憎分明的感情色彩。我听了不禁为之高兴,随即给予表扬,师生一起为他们鼓掌。同学们扩词造句的兴趣更高了。通过扩词、造句既巩固了生字,又使儿童由字、词初步形成了句子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8.
低年级大量的集中识字,学生常会感到单调,枯燥无味,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我们在识字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趣味教学把儿童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课堂上保持较长时间的最佳学习状态,帮助儿童理解、记忆汉字。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一是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二是要加强语言运用的基本技能训练,三是要培养语言运用的良好习惯。其实,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与教师的语言表现力紧密相连。如果课堂教学中充满了语言艺术的氛围,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诗坛,面临空前丰富广博的社会生活的涌动和高度现代化文学表现手段的出现,却进入了相对寂静的阶段。因此,回顾新诗的发展历程,作为当前新诗创作的借鉴是十分必要的。著名诗论家朱自清曾把中国新文学的前十年诗歌分为"自由诗派"、"格律诗派"和"象征持派",并自称这是"强立名目"。有人不赞成这种分法,理由是"实在不喜欢象征派的诗";有人赞成这种分法,认为"这三派一派比一派强",却不满朱自清的"按而不断"①。我认为,朱自清"强正名目",是以史学家的严谨态度,首先看到了象征诗派的独特性:大量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