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翻译生态学角度,以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协调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规范环境关键在于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合理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将两者视为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似性的比较与探究.确定了翻译生态系统与译者主体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以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通过葛氏在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使用,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同时,翻译生态学理论与文学作品翻译的“联姻”,将为译者们译介文学作品提供新思路,为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坛以及促进各民族的文化和谐共存提供了指导性方法.  相似文献   
3.
译者模式及其建构是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适应与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本研究的切入点,从原语翻译环境与译者之间的双向选择与适应,分析当下理想译者模式及建构要素,探究译者葛浩文如何使用翻译策略来适应译语翻译环境,选择合适的译文,从而得出最佳翻译策略。当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想译者模式是以葛浩文为蓝本的外国汉学家模式;葛浩文在灵活使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础上有意识地偏向"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结合适时的删译,这是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最佳翻译模式。至于译者的构建要素,也应当像葛浩文那样具有中国经历、中文底蕴和中国情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