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者曾写过一篇《把学生当人》的“口号”文章。“学生”与“人”有什么区别吗?这绝不是在玩什么文字游戏,它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学生”只是暂时的角色,“人”却是永远的身份。谋求人的发展,才应该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全部责任,那么,真正的教育就绝不只是对学生三年或六年的简单涂抹,而是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听课时,无意间看到课桌 上写着这样一首打油诗: 板凳烙屁股,眼镜增度数。 谁知书堆里,个个学生苦? 短短的两行小诗,竟使我听课时 走了神。是啊,我们做老师的,在分数 面前有没有变得疯狂?有没有想过学生 的感受?除了分数,我们还应关心些什 么?  相似文献   
3.
林以广 《师道》2005,(4):9-9
在班级的信箱里,我收到了这样一封来信,是直接指责我这个班主任的:  相似文献   
4.
戒尺,在鲁迅就读的三味书屋里叫戒尺,在魏巍的老师蔡芸芝先生手里叫教鞭,在宰相刘罗锅教育儿孙的时候叫"家法",在我们有些老师的手里,冷不丁就成了竹枝、树条儿."教育"的"教"字中那个"攵"部本来就是"手拿棍棒"的样子."戒尺"这个名字起得好,"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这些正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嘛.  相似文献   
5.
林以广 《教书育人》2011,(11):62-63
几年前,我曾在中国教师报网站和"新教育在线"网上贴过一个"招聘校长"的帖子(虚拟的)。其基本条件是"敢一周只上五天课,每天八小时,节假日坚决不补课"。其实,我不是心血来潮,我是不满于当时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获取教学效益的状况。我知道话筒不在我的手里,我只是想看  相似文献   
6.
<正>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笔者曾写过一篇《把学生当人》[1]的"口号"文章。"学生"与"人"有什么区别吗?这绝不是在玩什么文字游戏,它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学生"只是暂时的角色,"人"却是永远的身份。谋  相似文献   
7.
来翔宇学校工作以后,卢志文总校长曾发起过一个讨论:“教育”是什么?记得当时我是这么说的——教育,就是改造,就是琢磨,就是重塑。那时,教育是我心中一个隐约的美好的梦,读了我的老学长苏州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之梦》后,内心里真的是受到了“超级震撼”。那不仅仅是因为别人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治班,绩效如何,跟班主任的治班思想有很大关系。一个成功的班主任,首先应该是一个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的班主任。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在像居里 夫人这样一位崇高的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爱因斯坦的话对于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确实,学校教育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要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形成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教育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那么,学校教育就要目中有“人”,以“人”为本,锻造“灵魂”。真正意义的对于“人”的教育是无处不在的,细微处往往更能见教育精神。但是,学校教育根据实际需要总是细分为具体的学科教育,  相似文献   
10.
林以广 《师道》2002,(9):45-45
做老师的,谁都喜欢教好的孩子,因为教好的孩子,总能得心应手,开合自如。而教那些淘气的孩子,总叫人心烦,总叫人头疼。心烦就心烦在你不想眼睁睁看着他们变坏;头疼就头疼在你急死了他们不急。从心烦和头疼中,你可以知道,老师的心有多高。我曾在一所竞争很强的学校里带过一个班,两天下来,我就感到棘手了。十几年教书的直觉告诉我,我遇着对手了。一样的平行班,这个班我要加十二分的小心。调节一下气氛啦,刺激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