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7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3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它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构成问题的根本要素。学生对数量关系把握和运用的实际水平,不仅能够反映他们对数学认识和理解的状况,而且还能够反映他们思维水平的抽象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新课  相似文献   
2.
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它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构成问题的根本要素。学生对数量关系把握和运用的实际水平,不仅能够反映他们对数学认识和理解的状况,而且还能够反映他们思维水平的抽象程度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数学试卷讲评课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课型,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好的数学试卷讲评课还能达到培养能力、总结经验、开阔思路、提升策略的效果。但长期以来,数学试卷讲评课却存在着以下问题:1.逐一讲评。这是试卷讲评中常见的一种不良方式。教师没有根据学生考试反馈出来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  相似文献   
4.
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发现、提出问题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重之后,很多教师认识到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进行了尝试,但效果不佳,结果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实践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其原因是培养效果不明显,这里的效果既包括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强弱,也包括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所以,要解决教师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困惑与顾虑,就要让教师看到实践的成效。为此,笔者提出在目标分解的条件下,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所谓目标分解,即把大目标分成几个有机组成的阶段目标,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大目标。这样实践的意义在于:分散难点,便于实施,易出成效。  相似文献   
6.
数学阅读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但目前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整体较弱,主要原因是缺乏持续性的培育。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教读阶段、导读阶段、运用阶段、反思阶段四个阶段的进阶式培育,助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8—89页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呢?一、过程展示,让学生成为参与者传统的教学轻过程重结果,侧重于结论的记忆和运用,弱化了对结论的产生、发展、形成的理解与展示,这个弱化导致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识难于形成有机的系统,同时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不到肯定也导致学生厌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系统,成为学习过…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学生实际,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人为本地开展教学活动,激活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一、满足学生参与探究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习过程简单化或是把结论直接呈现出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了事,这样容易给思维敏捷性弱的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可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一…  相似文献   
10.
[教学片段]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模拟购物的情境,书包每个11元,文具盒每个3元,问题是:一个小朋友拿了一张50元的钱去购物,买了6个文具盒后,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个书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