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4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道德教育必须是扎根于生活的教育,教师可以典型生活事例为诱因,以活动体验为手段,以指导生活实践为目的,引导学生在品味生活中提升与内化。  相似文献   
2.
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包括出发点上的回归和归宿点上的回归。从操作层面来说,它至少包括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教学使用真资源、珍视课堂的生成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更新,尤其是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日趋广泛。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能力的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走进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懂得合作、善于交流是学生学习做人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走进社会的必要前提。要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要为培植学生这方面的愿望创设必要的情境。  相似文献   
5.
6.
时下 ,思想品德课教学缺乏实效性是不争的事实 ,是普遍现象。比如 :思想品德课上 ,教师想方设法启迪学生像毛泽东小时候那样“从小爱学习” ,学生却是上课不听 ,不做作业 ;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热爱劳动” ,可学生不但不做教室卫生 ,而且在家中自己能做的事也不做。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那么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呢?原因 ,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现在思品课本中的有些德育观念是在计划经济和以政治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它与当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给学校的思品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  相似文献   
7.
训练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离不开有的放矢的训练,而训练必须循序渐进,注重阶梯性,唯其如此,训练才能体现其价值,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品德根源于生活。正如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所言“道德不是源自于神的旨意、先验的理性,也不是来自生活以外、生活之上的某种知识与理论,道德基于生活,生活是任何道德生成的普遍性前提。”新课改后,随着《品德与生活(社会)》开设,使德育“无生活”的状态得到了一定的扭转,课堂有了鲜活的生活例子,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教师以成人的生活去要求儿童,说教成分仍然存在,又出现了拔高生活的“成人化生活”教学,教学效果当然也打了折扣。  相似文献   
9.
正1995年秋季,因为担任总辅导员工作,学校让我转岗教思想品德。一开始,我有些不情愿,舍不得放弃教了多年的语文,但最终还是服从学校的安排,当了一名思想品德教师。犹记得当年在三年级的一节思想品德课上,我问学生:"我们学习的这门功课叫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思想品德。"我紧接着问:"为什么要上思想品德课呢?"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学生你看我、我看你,再看看我,仿佛在说:"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