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永远不要忘记,直至上帝揭露人的未来图景的那一天以前,人类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学习和运用语言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一些词句,它们语素相同,语序相逆,含义相同、相近或相异:  相似文献   
3.
笔者今年参加了长沙市高考语文卷的评卷工作。在评卷过程中,比较仔细地分析了今年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的特点及考生答题方面的失误。现分别从现代文阅读题和文盲文阅读题两方面谈谈笔者对此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正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尤其是微博,作为"个人信息即时共享综合平台",对传统媒体发出了强大的挑战,其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已经春风化雨般地深入到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在此"微时代",语文课堂必须与时俱进,嵌进一种为新生代学子所喜闻乐见的"微语文"。"微语文",是教学过程中微型化了的阅读、描述、记录、传递等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形式。譬如微博,即"微型博客""一句话博客",在描述事实、引  相似文献   
5.
林四清 《湖南教育》2002,(24):36-3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功能、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教师即将涉足新的领域,接触过去从未接触过的东西,甚至想都没有想过的东西。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阅读,是我们教师的最佳选择。 一、读理论,变观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即教师首先要具备课程意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老师必须培养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的习惯 ,一只眼睛紧盯课内 ,一只眼睛放眼课外。要将课本作为一个例子 ,一把金钥匙 ,把语文阅读引向精彩的课外世界 ,大量地占有阅读材料 ,锻炼阅读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每一位语文成绩好、语文能力强的学生 ,都醉心于课外阅读和以课外阅读为主体的课外语文活动 ,其中阅读课外书籍对学生的语文能力 ,特别是读写能力的形成具有无可争议的作用。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至少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吸引力 :独立性 ,可以独立自主 ,自由选择 ;新颖性 ,内容新鲜 ,感受新奇 ;广阔性…  相似文献   
7.
2013年11月在“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上,有位知名的教授,作了一个专门关于“中国基础教育转型”的主题报告。报告阐述了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的不少问题和现象,他最后得出结论:“评价教育体制最重要的准则是该体制是否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若按此准则来界定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成功的,而且相当成功”。  相似文献   
8.
草木有本心     
林四清 《湖南教育》2004,(18):29-29
“我是一束草木,你以为你欣赏我,我便应该高兴,你以为把我挖出来插进一个官窑瓶里就是抬举我了吗?”人总是这样,看到矿石就想到要炼成钢铁,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天真地相信,经历的所有折腾、劳苦都必然会有报偿,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而牺牲了就会成功,至少有意义。似乎没  相似文献   
9.
林四清 《湖南教育》2003,(11):32-33
从“知识本位”转向“人文本位”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则要求以人为本,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  相似文献   
10.
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极为普遍.要准确解释文言实词,正确理解文句,就必须懂得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与该词的基本含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了解词类活用,一定要辨清该词的基本含义.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