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笔者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坚持一个"趣"字,让学生悦读;抓住一个"博"字,促学生多读;突出一个"悟"字,教学生会读;讲究一个"熟"字,帮孩子读好。共享课外阅读的乐趣,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科中有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语文教学领域是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广阔空间.而学生的学习成功总是同其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诸如浓厚的兴趣,正确的动机和保持自信等联系在一起.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来促进语文教学呢?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新课程改革,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作了重大调整,定位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在整个社会的客观背景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作文的批改评定,不仅是内容和形式的审阅以及成绩的评定,而且是巩固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方法,还能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习作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开发学习潜能,给不同程度的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林巧莺 《学子》2014,(12):35-35
一堂好课,就如一首好歌,抑扬顿挫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通过对《水乡歌》一课的执教,我深深地感受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教学的意义,它给予了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课堂成为学生体现成功、自信、快乐的平台。《水乡歌》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一首文字优美的诗歌,字里行间充满了美。全诗有三小节,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朗朗上口,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新课程改革,将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作了重大调整,定位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在整个社会的客观背景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作文的批改评定,不仅是内容和形式的审阅以及成绩的评定,而且是巩固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方法,还能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习作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开发学习潜能,给不同程度的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结晶,不仅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灵魂,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教育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而传统的写字教学,大都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让学生机械反复地练习。这样只会打击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学生怎么会愿写、乐写、写好呢。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中有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语文教学领域是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广阔空间.而学生的学习成功总是同其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诸如浓厚的兴趣,正确的动机和保持自信等联系在一起.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来促进语文教学呢?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灰色数列预测方法及时间序列预测中的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法(ARIMA)对厦门市滩涂养殖区面积的变化趋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ARIMA(2,2,0)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三次多项式曲线模型和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拟合误差均较大.采用ARIMA(2,2,0)模型和三次多项式曲线模型分别对滩涂养殖区面积变化趋势进行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滩涂养殖区的面积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10.
正让孩子亲近经典、阅读名著,已经成为语文界、教育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学校课堂是名著阅读的一个主阵地,不少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节选或改编了一些名著文章,如《三顾茅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三借芭蕉扇》、《草船借箭》等。可以说这类课文(以下统称为"名著类课文")是小学生借以了解名著、阅读名著的窗口。一、我们的思考教学此类课文后,我们一直在反复思考:名著类课文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课文编选的意图是什么?如何教好这样的课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如何处理选文和原著的关系?……中国自古就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