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陶渊明在出仕抑或归隐的人生价值取向中最终选择了归隐,但仕与隐的矛盾心态始终存在。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与道家崇尚自由和自然的信念及社会现实与人格冲突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林木阳 《文教资料》2011,(7):98-100
通过史料的考较辨析,作者对老子的家世、职分与归隐的历史原因作了探讨分析,作为进一步研究《老子》成书的文化背景与内在动机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侠之大者为家为国,这是金庸先生对侠的解释。侠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最具有文学意味的形象之一。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该怎样解读侠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地位一直以来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描述、赞美任侠形象,发掘、传扬任侠精神是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一个传统主体,本文基于对汉魏晋南北朝任侠形象发展历程的研究,试对其做出赏析。  相似文献   
4.
何逊是南朝梁代诗人,他的诗歌以本色见佳,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虽然何逊的诗歌大多给人留下"贫寒气"的印象,但贯冲其中的"健"气颇值得探索和挖掘,"健"之诗风,使何逊的诗歌在绮艳轻靡的齐梁诗风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采。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何逊诗歌的咏志抒怀作品、拟古类作品和写景状物作品对何逊诗风的这一特色进行进一步的疏理和探究。  相似文献   
5.
左思在西晋诗坛以至中古诗歌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归功于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本文以《诗品》对左思的论述为起点,通过整合诗史与诗学的价值坐标完整地把握左思其人及其诗。  相似文献   
6.
死亡意识的产生源自于"自我意识"的萌发和人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对死亡的恐惧与之相伴而生。庄子通过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及对自然的阐释而达到精神的超越,破解了生命的真谛和死亡的意义。庄子认为生命本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存的;死,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人类不必执着于生的喜悦,也不必戚戚于死的悲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