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数学教学有两个侧面:一个是形式层面的数学,即静态的知识;一个是发现层面的数学,即动态的思维。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数学教学。数学思维是一个由数学思维材料、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思维观念组成的一个立体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是使学生越学越聪明的根本出路。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偏重于对结论的解释和整理,缺少运用侧重于探索、发现性的数学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3.
"教育过度"是教育者和家长施加的教育超过了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它的实质是片面教育,已成为制约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教育过度"困局难以破解,已成为死死缠住基础教育的"黄宗羲怪  相似文献   
4.
2006年4月7日~9日“,两岸四地小学数学教育交流研讨会”在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召开。会议期间,代表们观摩了两岸四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七节各具特色和风格的精品课,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引发了深层意义上的思考。两岸四地教学风格的不同,正是我们进一步比较研究的基础。正如邱学华先生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举行两岸四地小学数学教育交流研讨活动就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交流,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探索小学数学教育的真谛,促进两岸四地的小学数学教育更加繁荣并努力走向世界舞台。  相似文献   
5.
一、新课程催生新的教学文化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开放、活跃。新的理念、新的行为不断催生出新的课堂。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的教学理念应该由传统转向创新。  相似文献   
6.
学教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中,"重教轻学"的现象比较严重。培养创新人才要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最主要的问题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需要改革"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学教模式",凸显"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评学论教、研学促教"四大行动要素。通过推广导学案,让"小先生"讲课,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呈现学习结果,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的活动",实施分层走班制等六项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与教成为师生精神幸福充实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已经来临,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改革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思考之一:树立五个观点是改革课堂教学的前提   1.以学生为主体,树立起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发展的观点 备课要想着学生,讲课要面向学生,辅导要点拨学生,简言之,即一切教学活动务必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2.以师生关系为基础,树立起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导师的观点 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民主平等,有一种亲切感,就能消除隔阂,缩短距离,激发学生的…  相似文献   
8.
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新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堂教学改革难以引发实质性的变革,是与缺乏生命气息密切相关的。“动态生成”教学观从变革课堂教学的组成形态着手,期望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进而引发教学要素组合、教学流程展现等方面的彻底变化,最终实现教学的优质化。“动态生成”教学观的基本特征是动态性、生成性和真实性。在“动态生成”教学观之下对学习材料的呈现、学习过程的推进和教学任务观念的导向等几方面的课堂教学形态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9.
教学时尚与教学个性化 ,这在教学理论上是个新提法、新概念 ,其准确与否 ,有待进一步商榷。仅就口号的提出 ,表明了我对教学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试图促使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觉醒和主体精神的弘扬 ,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自己成为一名有个性的教学时尚人物。一、引子在教学活动中 ,笔者发现目前尚有部分教师不善于或没有意识去吸纳新的教学思潮、教学理念 ,只是躺在自己的经验堆里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将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寄托在经验的累积过程上。这些教师的潜意识里缺少时尚的概念 ,缺乏与时俱进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