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职教育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性的一步便是对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三个维度(长期性发展、合理性发展、协调性发展)切入.对中职教育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教育定位、招生体制、政策衔接五个具体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可以探讨阻碍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还担负着建设本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责任.然而,伴随着西方敌对势力的窥视、网络时代的不良冲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状况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很难满足时代变化的需要.因此,高校应在继承过去有效的好方法和好传统的同时,不断适应新情况,端正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对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研究背景的分析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在这些问题中,隐含了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方向,因此,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缘起值得我们深入反思。本文从研究背景切入,得到对现代大学制度内核与构建逻辑、构建途径的启发,并提出三个研究价值取向:服务取向、生态取向、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对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研究背景的分析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在这些问题中,隐含了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方向,因此,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缘起值得我们深入反思。本文从研究背景切入,得到对现代大学制度内核与构建逻辑、构建途径的启发,并提出三个研究价值取向:服务取向、生态取向、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5.
党员绩效是党员为党组织所做的努力及贡献的收益评价,党员的绩效直接决定了基层党组织的绩效,影响着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发挥.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长效机制建设,需要深入剖析党员绩效的影响因素.本调研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梳理的基础上,提炼出党员三个个体特征维度,即党员角色认同、党员规范强度和党员自我效能,以福建省高校部分高校500名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为基本研究对象,从"态度—行为"模型为着眼点,以影响个体绩效的行为态度特征为切入点,构建了党员绩效的"态度—感知—行为"影响机制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党员的自我效能、规范强度和角色认同对党员内部人身份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党员的内部人身份感知会促进党员绩效的产生,最终促进党组织绩效的提升.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应注重党员绩效的提升,通过建构"思维感知"教育机制提升党员效能;重视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提升党员角色认知;加强教育场域建设,构建合理党员规范强度.同时,应营造基层党组织良好的内部文化氛围,增强党员组织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多样化的今天,如何旗帜鲜明地倡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显其现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对三所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情况的调研,探析大学生认知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内化为大学生稳定的思想、信念,外化为大学生的行为与习惯的举措,建议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一群体文化一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渗透教育,推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内化,同时,借助多元媒介,扩展和延伸传播途径,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对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研究背景的分析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在这些问题中.隐含了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方向,因此,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缘起值得我们深入反思.本文从研究背景切入,得到对现代大学制度内核与构建逻辑、构建途径的启发,并提出三个研究价值取向:服务取向、生态取向、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8.
目前盛行的现代学校制度研究,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对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如果仅停留于表面,而不能对现代大学制度本身研究背景作深入理论研究,研究本身就没有太大价值.因此,从国内对现代学校制度研究分析和研究意义切入,探讨其多元的研究视角,也许能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结构布局、办学模式、教育定位、高校管理机制、高校经费拨款等方面对香港和澳门的高等教育进行比较,找寻两地高等教育的共同点和异同点,并通过分析港澳两地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所面临的机遇,试图探寻两地高校发展机制,以期对今后研究有些许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