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每一本富有特色的学术著作 ,读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汪毅夫的新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 2 0 0 0年 8月出版 )即是这样一本学术著作。汪毅夫长期致力于闽台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 ,用力尤勤 ,成果迭出 ,著述甚丰。此次推出的《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 ,是他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所撰著的第 10本学术著作。该书以文集的形式 ,汇编作者撰述的学术论文以及札记、随笔、小品 2 5篇 ,约近 16万字。尽管以短文居多 ,但是大都短小精悍 ,不乏学术创见 ,而且涉及闽台历史政治地理、民俗文化、民间信仰、历史社会、文学史、文化史、…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基督教在台湾传播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发展态势作了扼要的论述。其中,荷据时期基督教在台湾的传播是中国基督教史上的第一页,开创了在华办学传教的先河。鸦片战争后英国和加拿大传教士以手术刀开创了基督教在台湾传播的新纪元,是基督教在台湾基本绝迹200年后的复兴。这一时期基督教“三自运动”开始展开,教案时有发生。日据时期,基督教在台传播转入低潮。在以上三个时期,可以发现,传教士传教手段虽时有变化,但均以武力为后质。现实利益是华人入教的基本考虑,反对外来侵略仍是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后,台湾基督教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却卷入了错综复杂的政教纷争。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传教士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他们输入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明的政治、科技、文化等产物,并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潮。所以,今天的清史、民国史研究,离不开对传教士的整体或个案研究。当前,国内对传教士的研究不乏成果,但多以一  相似文献   
4.
提高教师素质是办好学校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教师素质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林金水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乃教育之本。特别是在当前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下,提高教师素...  相似文献   
5.
6.
活动目标在春风拂面、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拜访春天”,整合学生所学的知识,寻觅春天,赞美春天,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唱、绘以及信息搜集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活动准备1.课外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诗词。2.学习《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等歌曲。3.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观察、绘画、写作。活动过程一、伴春舞1.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野外草地上,“春的使者”(佩戴春风、细雨、鲜花、绿草、小树、燕子等头饰)伴着《春天在哪里》翩翩起舞。2.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在优美…  相似文献   
7.
教学管理改革要先行——对传统教学管理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教学管理落后,已严重阻碍着当前教学的深化改革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学校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教学管理改革一定要先行。传统教学管理落后,主要指管理思想和方法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重实践轻研究。认为教师就是上课,只要教课...  相似文献   
8.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是考察晚清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两个基本维度,西方传教士在其中扮演着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美国传教士卢公明所编撰的<英华萃林韵府>这一工具书,汇合了"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内容和特征,拓展了"中学西传"的内涵,从多方面反映了晚清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概况.  相似文献   
9.
最近哲学界就“儒家是否演变为儒教问题”展开了讨论。儒家有人称为儒学,也有人称为儒教,尽管叫法不同,但过去人们都认为儒家是一个学派,不是宗教。任继愈同志在《论儒教的形成》和《儒教的再评价》等文章中认为,儒家学说发展到宋明理学阶段,已经演变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宗教——儒教。李国权、何克让同志的《儒教质疑》和崔大华同志的  相似文献   
10.
《东南学术》 2 0 0 1年第 4期发表了汪征鲁的《论江泽民的历史观》一文。汪文洋洋洒洒近 3 60 0 0字 ,是深入系统研究江泽民历史思想、历史观的一项深具学术份量的成果。本刊特发表福建师范大学、中共福建省委党校部分专家教授对汪文的笔谈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