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唐诗品汇》的美学范式及其诗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诗坛“举世宗唐”,《唐诗品汇》为当朝第一个唐诗学范本。它所确立的审美范式,成为有明一代的诗学风标。它以胸怀全唐的历史大视野、大格局,集选、论、评为一体,注目于诗歌本体的关学质性,考察其流衍变化,区分其品格高下。于每一诗体都溯源别流,展示诗之起源、发展与流变轨迹,同时对各时期诗人的艺术品格予以界分,既有清醒的诗歌发展史意识,又有明确的审美追求。选诗执著于体格声调的审美宗趣,开明代格调论先河。将“四唐”说扩展成一个完整系统,使唐诗分期至此进入圆熟境地。  相似文献   
2.
明代七子派被后人称为格调派,是因为他们标榜古人作品的格调,并力倡师摹古人的格调。这种“格调”,以“高古”为特质;这种“高古”,主要表现为以下美学特征的完满融合:发乎情性,质相兼,意境浑成,气势沉雄, 声调宛亮,神韵流动。  相似文献   
3.
4.
黄庭坚和严羽都强烈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体人格的自尊,表现出艺术家的卓越人格:突出了诗歌的审美性质和情感特征,冲击或偏离了理学的诗教规范;要求超越前人自成一家、变革诗坛现状,具有爽朗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黄庭坚追求艺术个性的愿望更强烈,严羽反叛封建理学的棱角更显明。黄庭坚的变唐风立宋调是一种时代使命的自觉,较之严羽的变宋调立唐风,意义更为积极。  相似文献   
5.
6.
南宋诗论家严羽曾批评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不问兴致”。本文从“兴致”的内蕴、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诸多中坚的有关论说及创作实际出发,进行辨说。作者的结论是:“有兴致,确实是江西诗派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7.
明代格调论力主师法盛唐诗的高格逸调,导致古典唐诗学在明代走向全面盛兴。正德时以“前七子”为代表,形成第一高潮,嘉靖初渐趋低落。“后七子”出,格调论唐诗学得以复兴,他们弘扬“前七子”唐诗观的基本层面,同时又发展了格调论唐诗观:对唐诗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修正,对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的关系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对唐诗接受范型有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格调论唐诗学走向深化的主要标志,是对唐诗体格的精微辨析,以及对唐诗演变进程的清晰勾画。与此同时,唐诗范型全面细化和接受视野走向开放;在处理诗人才情与唐诗格调的关系时,对才情重视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远超此前的格调论者。整个过程不断趋于精微、不断走向完善,但也标志着格调论唐诗学逐步走向蜕变。  相似文献   
9.
作为数千年来华夏民族审美经验的结晶,古典诗歌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中小学语文课中亦占有一定分量.但由于语言和语境的相对隔膜,当代人对它的理解和阐释尚存在一定困难.古典诗歌教学往往停留在古汉语知识的传授上,而相对忽视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体认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强调阐发诗歌的“意旨”时,却又难以明示把握的门径,尤其不易掌握好读者的主观性和诗歌文本客观性之间的关联度.其主要原因,或在于对古典诗歌的美学结构和审美规律缺乏深入的了解.遇类似困惑,读陈伯海先生《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会有醍醐灌顶之感,这是学界许多朋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严羽对气象浑厚的推崇,几乎贯穿整部《沧浪诗话》,并多次指斥江西诗派乏浑厚气象.江西诗派很强调法度,从语词的锤炼到句法的安排,都要精研细究,致不少作品有雕琢之痕.但在主观意识上、在理论追求中,江西诗派和严羽有着相同的归趣,即气象浑厚;只是在臻至这一目标的道路选择上,他们表现出不同的取向:江西诗派倡导由人工而入化,严羽崇尚任自然而天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