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从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来看,《白鹿原》写出了"仁义白鹿村"与"革命白鹿村"在断裂与延续中的转换过程。在历时的层面上,代表"现代"的革命话范型通过新式学堂(知识文化建构)、罂粟种植(经济消解)、乡约等官职设置(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性"的实践行为对代表仁义话语范型的白鹿原进行系统的入侵与腐蚀。在共时的层面上,则是白鹿村年轻一代面对话语范型转换期间的人生道路选择:有小娥对仁义话语范型的盲目而激烈的反抗斗争,有黑娃等人对仁义话语范型自觉的回归,有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对革命话语范型自觉的追求,还有被仁义话语范型驱逐之后不得已投向革命话语范型的投机者。  相似文献   
2.
自从1966年,杜鲁门.卡波特用非虚构小说一词描绘他的小说《冷血》以来,非虚构小说就从美国流行开来。时至今日,40多年过去了,非虚构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不如它在国外发展迅速,成绩骄人。但自2010年第2期开始,《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新栏目,陆续刊发十几篇作品,在文学界引发了一场关于非虚构小说的新一轮讨论。笔者拟从非虚构小说产生的背景、非虚构小说的定义、非虚构小说与其他纪实小说的关系、非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关于非虚构小说的理论研究、非虚构小说存在的问题及意义几个方面展开,力图为非虚构小说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图像,理清其新时期以来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