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冯雪峰参与左联组织的活动是多方面的.从左联的酝酿筹备,到左联的成立、发展、壮大,他都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左联"组织"形象的构建经历了一个从左翼文化(文学)阵线滑向亚政党组织的过程.造成这一奇特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冯雪峰在左联组织中的一系列活动,对左联亚政党的"组织"形象的构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俗见把左联的运作过程中所暴露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冒险的飞行集会等极左倾向与极左行为,简单地归咎于受到"党内几次‘左倾'路线特别是王明路线"的消极影响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2.
应用型本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有两大特征:一是学科呈梯形结构,即学科基础平台深厚但并不刻意追求高尖端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二是不取研究型大学的狭义的"文学"概念,而取广义的"文学"概念。由于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与职业的具有"对称"与"非对称性"的双重特性,因此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既不是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专才",也非高职高专的"职业匠才",而是"职业专才";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不是培养"有用的工具"。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改革猜想有三:首先是以"泛文学概念"改造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加以改造;其次是建议国家高校学科目录中增设"汉语言文学写作",作为应用型、教学型大学的专业;第三是建议高校学科目录中一级学科"文学"之下设置"汉语言文学与企业文化"专业,作为应用型、教学型大学的专业。  相似文献   
3.
审美距离说     
有关审美距离的理论前人已有相当深刻的探索,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功利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三个层面加以阐述。审美距离不仅可以产生朦胧美、飘忽美的效应,而且还有更深刻的美学意义——即对审美个体有限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是哲学的思想武器,同时也是美的创造、美的判断的思想武器。本文侧重从美与丑、有与无、巧与拙、动与静的关系中探索辩证法在审美中的巧妙作用。辩证法可以使我们的审美摆脱低级的感官阶段,进入感情与理性相结合的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的“轰动效应”上看,人们习惯以“低谷”来形容1988年的小说创作。其实低谷不低,外部的平静掩饰不了作家心灵深处人性波涛的激荡。1988年开始,作家们完成了由英雄主义似的外部政治、经济、文化审视转向了现代主义的内在人性的复杂状况的揭秘。张一弓便是这么一位代表性的作家。他的《都市里的野美人》(1988年《十月》第4期)以十分轻松而又浪漫的笔调反讽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作茧自缚的荒谬感与悲剧感。  相似文献   
6.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时间与空间是构成人类一切文明的唯一座标系。离开了它们,我们的智慧将漆黑一片,毫无所知。可是时间与空间的抽象性,几千年以来,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们。是人类理性的自负,在时空座标系上设计并解答了一道道文明的“数学题”,但我们一直重复着无聊的“数学”游戏。游戏做得越多,离生命的本体就越远,我们越无法返回自身。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增加,而人类的智慧却停滞不前。这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五十二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十年浩劫之后,是理性的力量,促使毛泽东同志从“神坛”上走下来,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是理性的圣水,洗去了林彪、四人帮溅到毛泽东同志身上的污垢,还给毛泽东同志以本来面目。这几年的“毛泽东热”、“红太阳热”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缺憾”《现代汉语词典》作“不够完美,让人留下遗憾的地方”解。本文认为,凡是人生的圆满幸福以外的种种挫折、不幸、苦难等统统称之为“人生的缺憾”。纵览中外文学史,似乎有这么一条规律,即文学与人生的缺憾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生的缺憾为文学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而文学又为人生的缺憾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可以这么说,离开了人生的缺憾,我们的文学艺术不知要逊色多少倍!反之,离开了文学,我们的人生不知要变得何等的枯涩!可是,我们平时似乎对文学与人生的缺憾这个问题重视得不够,  相似文献   
9.
文章纵向上追根溯源,横向上东西对比,较系统地甄别“颂”、“颂诗”的概念内涵、缘起及其演变过程。认为挚虞、刘勰等人对颂诗文体概念界定过于狭窄,给后人留下消极影响和文化后遗症;颂诗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市民社会相对应,分别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宗庙意识、社稷意识和广场意识。人们又可以通过对颂诗的解读,从中剖析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试图从中国士绅的蜕变角度重新审视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形象。学界以往对“假洋鬼子”形象的内涵的理解有不够准确之处。假洋鬼子可以说是新式士绅的代表,其从“文童”到“假洋鬼子”再到参加“柿油党”等身份的变化,形象地反映了科举废除后中国古典士绅的土崩瓦解而新式士绅兴起的必然进程。假洋鬼子的“革命”、假洋鬼子的人党等行为,体现了近代中国士绅政权化、政党化的蜕变趋势。因此,假洋鬼子形象不仅具有文学史上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政治学、文化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