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游褒禅山记》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一句,课本对后一分句注释为“(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的深入而且广泛。”这里把“之”释为“的”,显然是把“深而无不在”当作这个表示原因分句的中心词谓语。笔者认为这个分句的中心词谓语是”求思”,不是“深而无不在”。“深而无不在”这个联合词组是用在中心词谓语“求思”之后作补语,以此来补充说明“求思”的程度。所以,这个“之”应是用在动补之间的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得”。课本注释应改为“(是)因为他们探索、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为妥。“之”作“得”,非我而始。刘诚、王大年编著的《语法学》谈到“之”作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得”。林三松著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明喻辞格除“甲象乙”这种常式结构外还有一些异于它的变式结构。即所谓的正格之外的变格。试分类举例如下: 一、修饰型。A:本体+的+喻体 1、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谁是最可爱的人》) 2、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却总得粜出。(《多收了三五斗》) 3、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弛到很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期末语文考试,考了一道修辞题。题目如下:谢太傅(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世说新语·言语》)1、问兄妹俩是用何修辞格回答的?2、哪种回答最佳?为什么?3、并指出最佳者的修辞结构是什么?学生对一、二小题答得较好,第三小题错得最多。很多学生把此题的“修辞结构”答成:本体是  相似文献   
4.
李丽同志:来信收到了。我实在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可以向您介绍,但盛情难却,只好就您提出的问题谈谈我的做法吧。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对做好一件事情十分重要。学生对所学课程,一旦兴趣浓厚,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内在的、积极学习的动力。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仅就我如何结合课堂教学,引进课外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兴趣一点,向您介绍一下。一、围绕内容,引进“外知”,加深理解。教《病梅馆记》时,为了说明作者的“人才观”,我引了作者的《已亥杂诗》,让学生背诵“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我  相似文献   
5.
《风景谈》中“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一句,旨关全文。但课本无注,教参无解,学生感到茫然。一般注家和教者囿于传统,只停留在阐述文中人们熟知的五句议论性文字的含义和作用。以此说明“名为写实,旨在赞人”的主题,而未注意到文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美学观。何谓“人创造了第二自然”?这是一个美学范畴。简言之,是人类通过劳动和实践征服了的和改造了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它深深地打上了人的意志和印记,牢牢地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这一观点的构成因素是“人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