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3年7月英、法、德、意四国“谅解与合作公约”的缔结,是希特勒上台后欧洲大国间第一次外交互动的产物。英国出于挽救裁军大会的考虑,对意大利倡议的“四国公约”极力推崇,并在协调法德分歧、促成公约的缔结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虽然“四国公约”最终因法德两国政府拒绝批准而成为一纸空文,但英国在“四国公约”问题上的表现,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德国纳粹势力上台初期,英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即力图通过促成普遍裁军来实现欧洲大国间的和解,从而避免可能的战争风险。  相似文献   
2.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举办《市场经济与行为规范》专栏座谈会1993年10月23H,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召开《市场经济与行为规范》座谈会.会议由学报主编王锐生主持。中宣部教育局副局长梁为辑、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杨远、高教局副处长张天东、首都师大教务长李春...  相似文献   
3.
1922年4月—5月欧洲各国参加的热那亚会议是本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国际会议,同时也是一次劳而无功的会议。关于会议失败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从会议的主要发起国英国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苏政策入手,详细分析了热那亚会议前英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及会议期间的政策实施情况,并由此得出结论:英国在热那亚会议问题上采取的对苏政策的失误是导致会议最终破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热那亚国际财政经济会议(1922.4.10—5.19),是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英国作为会议的首要发起国在会议的提出与筹备期间自始至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会议的构想和提出与当时英国对苏俄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可谓英国对苏俄政策调整的产物;英国的真实目的在于借苏俄因经济困境亟待外援之机利用热那亚会议以外交手段边使苏俄回归资本主义阵营。研究英国在热那亚会议发起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动机对于深入了解会议的起因和性质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全球史"与"世界史"异同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归纳国际学术界流行的有关“全球史”与“世界史”不同观点的基础上,根据词源语义、历史背景以及“世界史”与“全球史”研究成果的不同特征,辨析二者在研究对象、观察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治史观念上的异同。本文认为,“全球史”与“世界史”虽有联系,但是也有明显差异,二者不能等同视之。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史”可以界定为历史学门类下一个正在形成中的新的学科分支。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出兵波兰东部对于战时欧洲力量的对比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作为波兰安全的保护国,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为实施对德战略,防止苏德结盟而对苏联的行动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同时积极改善英苏关系。英国对苏联行动的反应直接关系着战争进程的发展,是战争初期英国战时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梁占军 《历史教学》2006,2(5):33-38
1933年7月英、法、德、意四国"谅解与合作公约"的缔结,是希特勒上台后欧洲大国间第一次外交互动的产物.英国出于挽救裁军大会的考虑,对意大利倡议的"四国公约"极力推崇,并在协调法德分歧、促成公约的缔结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虽然"四国公约"最终因法德两国政府拒绝批准而成为一纸空文,但英国在"四国公约"问题上的表现,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德国纳粹势力上台初期,英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即力图通过促成普遍裁军来实现欧洲大国间的和解,从而避免可能的战争风险.  相似文献   
8.
9.
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与英国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 9年 1 1月 3 0日爆发的苏芬战争实质上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为贯彻“避战自保”政策而采取的重要行动之一。英国政府出于战略上缓和与苏联关系的需要 ,在对苏政策上从一开始就采取谨慎态度 ,极力避免卷入与苏联的军事冲突 ;在国际联盟介入苏芬冲突后 ,英国坚持反对制裁苏联的动议 ,1 2月 1 4日投票支持国联开除苏联并非英国本意。英国在苏芬战争期间始终没有采取直接针对苏联的军事行动 ,其结果不仅避免了英苏关系恶化 ,而且在客观上为日后英苏走向联盟留下了余地。  相似文献   
10.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齐世荣教授,是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世界史专家。他专长世界现代史,从事这一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已历半个世纪,桃李盈门,成绩斐然,是我国这一学科的开拓者之一。齐先生原籍河北省南皮县,1926年10月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1945年考入成都燕京大学历史系,1947年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49年毕业。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齐先生求学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剧烈变革时代。国家与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