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指导】 本单元作文要求以“他(她),真令人____”为题,写一篇记人的记叙文,要求写出人物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艾青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余光中凭海临风怅望大陆的孤寂身影.戴望舒的深沉抚摸.舒婷的激情歌唱.莱蒙托夫笔下浑厚而宽广的俄罗斯大地.休斯灵魂中悠长的历史河流……这烙在人们心上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沉爱恋.这些蕴涵着诗人深沉炽热情感的文字.唯有在倾情的朗读中.在动情的想像中.在尽情的品评中.在激情的背诵中.方能融入我们的血脉啊。  相似文献   
3.
那些朴素的文字,那潜藏于字里行间的爱和深情,那娓娓道来犹如谈话一般的亲切,让每一个喜爱中国文字的人都会不由得被它吸引,被它感动,被它征服.它,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只是,这种镌刻在心灵上的文字没有动画片那曲折的情节,能够迅速地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这种透过岁月的回望而愈发浓烈的深情不像脑筋急转弯那样,能够让孩子们在恍然大悟后开怀大笑.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也读出其中的滋味,从而也被它吸引,被它感动,被它征服呢?基于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创意确定为"有序穿插,凸显感悟",以"感悟"为主线,在课堂伊始,穿插课外美文,激发学生亲近文本;在阅读过程中,穿插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回忆和感悟,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在品读关键词句时,穿插教师的讲析,和学生一道感受经典那耐人寻味的蕴藉之美.  相似文献   
4.
选材类范本     
选材,重在一个"选"字。角度不同,选择的材料也就各异,选材的角度决定了文章的高度。根据素材内容的不同,可以把素材分为新闻类、想象类、民俗类、日常琐事类等类别;根据选材思维方式的不  相似文献   
5.
比读     
比读,就是选择内容、风格、意境相近或相对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使阅读能力得到迁移、朗读能力得到训练的一种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感情和韵味,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能表现该种感情和韵味的朗读方法。其主导教法是:读中品析,读中感受,比中拓展,比中迁移。下面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设计,该设计就把几首诗歌很好地进行了比读。一、导入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  相似文献   
6.
内容与结构     
【术语解析】一、内容一篇文章是由中心意思、材料和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和材料共同构成文章的内容。记叙文内容由六要素组成: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先看下面的文字——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相似文献   
7.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 :课文例子 ,导读导写。教材无非是达到掌握语文能力的“例子”和“凭借”。“课文例子”即以课文为例子作嫁衣裳 ,指导作文。“写”是语文能力的最佳载体和证明 ,是“读”的转化落实。初中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指明了一点 :“联系生活”“扎实、活  相似文献   
8.
一、初步感受1.投影出示三则学生练笔的片断———之一:日记一则(崔恺仑)今天,妈妈带我一同去开发区,买了一只鸡回来,说要做辣子鸡。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发现鸡的爪子伸出了塑料袋,伸向天空,仿佛在向老天申冤。开始还觉得好玩,可看着看着,我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看了很久,想了很多……人类为了自己能够享受,而大量地捕杀各种动物,残害它们的生命。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只考虑了自己的利益。人类啊,你真自私!我想,那些可爱的小生灵们能不对天申冤吗?回到家,妈妈开始忙活了,不一会儿,就端上了香喷喷的辣子鸡,可我却迟迟不愿动筷……之二:清…  相似文献   
9.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亦可称之为表现“理想”主题的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描叙了理想的社会模式,传达一种憧憬;或吟咏理想的人格,抒写一种追求。文章凝练而又隽永,读来颊齿生香。学习本单元,要养成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在反复  相似文献   
10.
【写作指导】 本单元作文请你以某一物品做标题,并且以这一物品为线索,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