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60名台州学院成教大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国内成人常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均值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非常显著。因此,应加强成教大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采用工作倦怠问卷(BM)对地方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初步考察大学教师的工作倦怠检出率,结果发现:倦怠整体基本呈正态分布,工龄变量在动机丧失因素上呈显著差异;倦怠三因素耗竭、士气消沉、动机丧失的检出率分别为27.94%、23.53%、32.35%;倦怠综合评价结果为:零倦怠占16.1%,轻度倦怠占63.23%,中度倦怠占19.1%,高度倦怠占1.47%。  相似文献   
3.
梅敏君 《教育探索》2006,(2):112-113
对363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工作倦怠状况测量,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倦怠状态,小学教师和高中教师的倦怠得分的平均数明显比初中教师要高,这与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低,高中教师的升学压力较大有关。降低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措施:(1) 要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工作倦怠;(2) 社会对教师持合理期望;(3) 提高教师的待遇等。  相似文献   
4.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认识上的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首先需要端正认识,进而建立一个统合型的、面向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教育体系,并且还要加强相应的硬件、软件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个体成就感降低。通过对教师工作倦怠的原因分析,了解倦怠的后果,进而提出降低工作倦怠的对策,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少子化和老龄化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浙江未来人口结构变化特点出发,分析了少子老龄化对浙江教育的影响,提出应对新形势的教育发展思路,为今后教育发展策略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