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在古文里,“之”字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用法复杂,变化较多。正确地掌握“之”字的各种运用规律,准确地辨析它在具体句子里的词性、含义和语法功能,对于阅读和教好古代散文,都是必要和有益的。古文中的“之”主要作代词、动词和助词。其中作代词和助词的机会最多,用法也复杂;而作动词的机会较少,用法也较简单。  相似文献   
2.
丙、助词“之” (一)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之”“之”字作助词经常是联系定语和中心词—名词,组成“定→名”的偏正词组。这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字。例:(定语标﹏号,中心词标。号)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2)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助词“之”所联系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一般有领属性和形容性两种。有人还主张有“同一性”,其实仍可归入“形容性”之中。所谓领属性定语,就是中心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对定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则含有隶属的关系,除例(1)外,再如: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中学生最本质的心理发展特征呢?一、每个中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躯体、感官、头脑、性格、意愿、知识基础、思想基础、行动规律。每个中学生都总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嘴说话、手操作、脑子想,这是旁人不能代替和改变的。读书、感知、观察、思考、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成功的语文课堂教法,应是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地、持久地去读书、感知、观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二、每个中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