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武善增 《红领巾》2004,(2):70-73
人性价值立场的缺位与将“道德形而上主义“抱持为惟一价值立场的错位,使张光芒重构“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的理论诉求导向了一种新的精神陷阱.这种精神陷阱就是“道德形而上主义“对人的建构所必然导致的“自杀“、“杀人“与“被杀“.  相似文献   
2.
文革"显流文学"、 "潜流文学"这一对概念的同时出现和运用,最早见于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林彪事件也导致了文学面貌的某种变化.  相似文献   
3.
就1949--1976年的中国文学史而言,“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是以政治为标准的历史分期,而不是以文学为标准的历史分期;从文学自身的视点出发,1964年是1949--1976年中国文学历史的重要分水岭。  相似文献   
4.
丁玲及其文学创作是近些年倍受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研究焦点,这不仅是因为丁玲的文学创作成就斐然、风格独具,更因为丁玲几乎在20世纪中国的每一个重要时期都留下了自己的创作印痕,以丁玲为个案进行深入研究,无疑能从一个侧面和角度逼近和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真实境况,这对  相似文献   
5.
“文革”主流文学的现代性根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文革”主流文学置放于世界文明和现代性发展的宏观背景中予以审视,我们发现,“民族国家”与“共产主义”之“宏大叙事”的诉求,“革命”的“新型主体”的建构,“合理性”之“价值理性”的膨胀,所有这一切,都给“文革”主流文学打上了深深的现代性烙印,标示着“文革”主流文学有其深刻的现代性根源。  相似文献   
6.
将“文革“主流文学置放于世界文明和现代性发展的宏观背景中予以审视,我们发现,“民族国家“与“共产主义“之“宏大叙事“的诉求,“革命“的“新型主体“的建构,“合理性“之“价值理性“的膨胀,所有这一切,都给“文革“主流文学打上了深深的现代性烙印,标示着“文革“主流文学有其深刻的现代性根源.  相似文献   
7.
"文革"主流文学的叙事模态是以"神"与"魔"对立为核心的人物伦理谱系构成的.体现"特选子民"的"成圣"与"显圣",以及在"大希望"与"大恐惧"之间的"神性救赎".这是一幅世俗宗教的畸形精神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