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各国文化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是高校教师如何恪守自己的角色使命,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问题。"教师"所担当的"社会角色",赋予了教师不容回避的、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的使命与责任内涵,而这种使命与责任正是教育改革的依据和发展的方向。冯友兰树人师、重教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于我们深入解读其教育哲学、现代教育精神与价值取向富有启发意义,而且有助于揭示其教育思想中培养人与师德关系的当代实践价值,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鲜明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眼于冯友兰的最高境界即天地境界,从觉解与诗意、有我与无我、信仰的意志与意志的信仰等三个方面,把冯氏的天地境界说与王国维的艺术境界说作一比较,来阐述其哲学中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中的哲学意蕴,使哲学达到既“可信”又“可爱”的境界统一。尤其是两人所追求的人类自由存在意义,使他们在“同天境界”和“艺术境界”中,共同运用了中国道享境界理论,不禁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回顾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大的纪念碑文>,从三个角度即联大的使命、传统、精神,来思考今天大学的定位和教育状况.尤其针对目前衡量大学的尺度,即要看其校园面积、招生人数、有多少国家级实验室、多少教授、多少篇论著、多少项重点课题、中青年教授比例及博士学位者比例等等,很少有衡量教师在某领域的独创性贡献、对学术传承和发展起重大作用(即大师)的标准.所以,无论在办学理念、民主制度,还是在教育传统、精神气质上,西南联大皆为现代大学做出了惊人的榜样.在最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为什么能保存最完善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最优秀的建设人才?冯友兰在其纪念碑碑铭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在这里回顾联大的纪念碑文,并不仅仅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她的传统和精神不被世人忘却.实际上,我们更关注的则是这一传统和精神的复兴.  相似文献   
4.
《晚学盲言》是钱穆先生晚年集中讨论中西方传统文相差异的一部著作。文章仅从先生关于中国人的德性知识出发,阐明其国学精要,即知识从德性起,知识贵通做人。由此表明先生的一贯主张:中国人的知识主尚德,是融通人志、人事、人心、人生的,中国人的学问是完善人格,培养境界的统一过程,中国人的学术精神是“尊德性而道问学”。钱穆先生的为学与做人一致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学者反省学术良知,承担文化伦理责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进一步深化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蕴涵着一开好这类课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一切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讲好这类课的重要方法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讲到他们的心里去,使学习这类课程转变为他们的内在需要,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的过程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动。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陆世仪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其理学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将"内圣"之学转化为"外王"之功,高扬"切于用世",认为"理学不知一贯,则害及于身心;经济不知一贯,则害及于家国天下".指出"封建、井田、学校三者,致治之大纲.后世若欲治平道理,总不出此".告诫"今人所当学者,正不止六艺,如天文、地理、河渠、兵法之类,皆切于用世,不可不讲",故士大夫应在政治、经济、教育上"经邦济世".陆世仪作为明遗,既不仕清,又不隐遁出世,而是"以道自任",关心天下利弊、民生,把"理学"与"经济"统一起来,由理论引入实践,体现出清初学术重经世致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清初学者为了调整理学中程朱与陆王两派的门户之争,针对王学末流空谈心性之虚理、与世无补、而流于禅学的倾向,提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倡导“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的学风,主张“切于用世”,“康济群生”的理学.因此,明清之际出现了修正、反思理学,以回归原典;批判、继承理学,以经世致用等特色的学术思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