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作用武林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因此,宗教赖以建立的阶级基础已不复存在,它在社会主义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征。这样,宗教的社会作用我们亦应当重新加以评价。宗教同社会主义从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但从社会...  相似文献   
2.
论关节点     
度和关节点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任何具体事物都有自己的度,任何度的两端都有关节点,或曰临界点。那么,度和关节点是什么关系呢?关节点是否在度的范围以内而成为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呢?对第一个问题,有的哲学教科书做了说明,但很不充分;对第二个问题,则出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关节点是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在度的范围以内;一种意见认为,关节点不应包括在度的范围以内。笔者欲就上述问题谈一点粗浅之见,以就教于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迷信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同类而不同一的现象。迄今为止,宗教与迷信经历了一个由统一到分离的膻变过程。如果说原始社会的宗教与迷信混饨不分的话,那么人为宗教的出现便成为宗教与迷信分化独立的契机。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而发生的人类社会中思想与实践相分离的历史进程,原始宗教也产生了观念与行动,即信仰与巫术的逐步分离。社会的需要和人为的加工使得宗教越来越神学化、精致化、体系化,彼岸世界于宗教的重要性和核心意义日益增长。而那些仍然注重现实世界的粗陋低劣的原始宗教观念和巫术,以及与正统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到目前为止哲学界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笔者不揣冒昧,也谈点粗浅之见,以就教于方家。人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人?这历来是哲学史上重大的争论问题之一。千百年来,各阶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的面貌去解释人、塑造人,因而把人的问题弄得最为混乱,最为难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因而,人作为世界上最高的生命实体便具有动物的特征。因此,要认识人的本质,必须首先把人同动物相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了解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才能把握人的本质。那么,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哲学先驱们是如何看待这一  相似文献   
5.
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在古代和中世纪,形而上学是以宣扬宇宙不变、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为其根本特征,具有反科学的性质;文艺复兴后,与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紧密相联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用自然界本身的因果联系说明自然现象,但却把必然性与因果性等同起来,具有机械决定论的特点;从十八世纪下半世开始的产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变化,敲响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康德、黑格尔是这种有局限性的批判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科学和彻底的批判,赋予了形而上学以“反辩证法的”新的涵义;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中,形而上学仍是各种哲学流派利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属于上层建筑,这似乎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在现行的哲学教科书和马列主义的宣传教育中,人们也都是这样认为的。然而,这种不加分析把宗教归属于上层建筑的作法却有失偏颇。我们认为,在无阶级的社会中,不直笼统地把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思想、观念看成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众所周知,宗教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首要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宗教产生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在唯物史观方面的杰出贡献是他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反映了时代新特征和当代中国实践的新特点,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所一贯坚持的唯物史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主要表现于以下基本方面: 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邓小平在改革初期就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  相似文献   
8.
宗教及其问题新探武林双,刘怀光无神论者认为,宗教源于无知和欺骗,源于人在自然和社会关系中的无能为力。这种观点无疑包含着真理,它合理解释了历史中的许多宗教问题和宗教现象(这一点,甚至为一些具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学者所采纳,以说明宗教的历史演变)。但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9.
价值·评价·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主客体关系,评价则是主体对价值的认识活动;评价揭示价值,价值决定评价;评价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认识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评价是一种价值认识,要真正理解价值认识,必须把它放在与事实认识的比较中来研究。价值认识和事实认识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价值认识具有更强的主体性,更大的相对性;事实认识为价值认识提供前提,价值认识制约着事实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几乎是毫无例外地都把认识解说为“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是颇具权威性的《辞海》也作了如是的解说。应当说,这种解说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在特定的意义下可以做这样的理解,甚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有类似的提法。但是,笔者对上述的解说却不敢苟同,因为这个定义中所使用的概念都不准确,因此,它做为定义是不够妥当的。本文拟就认识的定义试作浅析,以一孔之见就教于哲学界的同行。首先,用“反映”作谓词来说明“认识”不准确,它不能表明认识的确切含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