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作文教学中几个畸轻畸重的问题武绍华近几年来,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的无效劳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解决。但由于作文教学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难以一时把握以及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不少学校,仍然存在着一些畸轻畸重的问题。一、重写作训...  相似文献   
2.
实践·感悟·表达──基础语文教学中积淀语感之探讨武绍华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的误区走出,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而颁发和编写的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鲜明地体现了“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一特点,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  相似文献   
3.
一、目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目前课堂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重讲轻练、重程式轻灵活、重主导轻主体、重少数轻多数、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所有这些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倡导目标教学法,实现四个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说教式向启发式转变;由保姆式向指导式转变;由管束式向民主式转变。 目标教学法集目前四大教学法,即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愉快教学法优点于一身;提倡两个“三为主”。就课堂教学整体目的而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主线;就学习主体而言: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目标教学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和创造才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目标教学的依据是:(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的思想;(2)心理学家的公认:智力不表现在知识、技能、熟巧本身,而是表现在获得这些具体活动的动态上;(3)魏书生等特级大师的教学实  相似文献   
4.
实践·感悟·表达──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武绍华语感不是什么玄乎的东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郝嘉杰同志在《积淀语感:语文素质教育之本》一文中对语感定性为“语感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是一种语言心理直觉。”说得简单明...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含义是用教育手段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发展给予积极的影响。其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四个素质。三个层面即: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四个素质即: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素质教育有三个特征:(1)稳定性。无论是先天固有的禀赋  相似文献   
6.
分层教学:语文教学的新尝试○武绍华(江苏省盐城市郊区龙冈镇中学)由于种种原因,当今中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而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几乎是依照同一要求、同一尺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统一教学,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笔者苦其陈旧的大一统的教学方...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并非是现时的、我国独有的教育术语。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当时有人已注意到素质教育。我国早在三十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问题。但真正引起世人普遍关注的还是今天。“素质教育”的含义是用教育手段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发展给以积极的影响。其内容包括三个层面四个素质。三个层面即: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四个素质即: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素质教育有三个特征:(1)稳定性。无论是先天固有的禀赋条件,还是后天环境、教育形成的人的品德、智能和才干的内在质地,都必须比较稳定地持久地潜入“人”这一载体里。(2)全面性。要求每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取得尽可能平衡和谐的发展。(3)独特性。要求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使学生各有所好,各展其长。 美国的英格斯认为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在这现代化“马拉松长跑”中,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是最有力的“助劲剂”。美国学者柯尔曼在《教育与政治发展》一书中形象地描述:“教育是开启通往现代化大门的钥匙。”因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促进教育本身的现代化,使之与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发展相适应,则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  相似文献   
9.
实践·感悟·表达是语感积淀的三条途径江苏盐城市龙岗镇中学武绍华语感不是什么玄乎的东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郝嘉杰同志在《积淀语感:语文素质教育之本》一文中对此定了性:“语感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感知和把握它是一种语言心理直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