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4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现代派文学蜂拥而入,我读了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但当时没有读懂。今天仔细地、反复地重读这篇小说,我自觉读懂了。我以为读这样的意识流小说,要换一种阅读心态:就是彻底放松,排除原有的鉴赏习惯和兴趣,不要企图从中寻找什么故事情节、人物性格、主题思想之类,而要一身轻松地把自己交给作者,随着他(她)的意识流动放任自流,作品流到哪儿你就跟到哪儿、体验到哪儿。读完全篇,再回头整理那些零碎的印象,感受、思索,逐渐把握作品的整体倾向、作者意识流中的人生内涵等等。这样你就大体把握住了作…  相似文献   
2.
《祝福》是鲁迅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对它的主题思想、典型环境、人物塑造以及艺术手法等等,许多评论家、学者都已做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惟有对叙述者与作者———即叙事学层面的探索,还较为薄弱,因此人们往往把叙述者“我”与作者本人———鲁迅混为一谈,等同起来,妨碍了我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和理性分析,因此很有必要作一些辨析。那么,在一篇文学作品中,谁是叙述者、谁是作者呢?两者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所谓叙述者,就是指作品中那个直接讲述故事的人,他更多的时候是以第三人称的身份出现,他超然于作品的虚构世界之上,像一…  相似文献   
3.
语言三境     
我学写作是在七、八十年代之间.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写了文学评论给前辈或老师看,他们总在语言上“横挑鼻子竖挑眼”,谆谆教导你:概念要清晰、准确,论述要深入、到位,用词要严密、简练……评论文章的精髓就在“理论性”上。  相似文献   
4.
一篇好的小说,往往在简单的故事情节模式中,蕴涵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让读者浮想联翩、长久品味。《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篇小说。一个年轻人好吃懒做,挥霍金钱,被大家视为坏蛋、无赖,因此被逐出家门,流浪在外。但当听说他发愤努力、赚了大钱,人们又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把他奉为好人、能人、可以依赖的人……这不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吗 ?这不是一个"世态炎凉"的故事吗 ?这样的故事模式,被无数的中外作家们演绎了千百遍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随时可以看得到。但就在这样一个千篇一律的故事模式中,莫泊桑却凭借他对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5.
读巴金的散文《灯》,我最突出的感受是,在巴金的内心世界里,充斥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力量,一种是沉重广大的黑暗势力,另一种是对光明和理想的执拗追求。这两种力量对比悬殊,前者要比后者强大得多,后者虽然微小,但它显得那样耀眼、有力。在二者的对立和调和中,恰好显示了巴金既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更是一个充满热情的理想主义者;显示了巴金作为一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他相信反动的、黑暗的势力终究会消亡,相信进步的、革命的力量一定会由小变大、获得胜利。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青年,只要坚信自己…  相似文献   
6.
7.
捧出这一方热土段崇轩一个省的文学刊物,它要确立什么样的办刊宗旨,应在全国文学格局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编辑的办刊思想当然至关重要,但更取决于刊物所处的地域环境,承袭的文学传统,拥有的作家群体,以及它所面对的时代生活。编辑的办刊思想也只有同刊物所处的地域...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赵树理之所以具有独特、重要的位置,就在于他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文学潮流。赵树理的大众化文学思想和创作的特征有:首先是立足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勇于提出一些敏锐、重要的社会问题,构成他所谓的"问题小说";其次是扎根于农民中间,与他们同甘共苦,在创作中真实地表达他们的生存状态、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农村的时代变化、民情风俗;再者是真正把农民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塑造出多种多样的农民形象来,让农民在文学舞台上占据应有的位置;最后一点是坚持文学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把民间艺术作为文学发展的基础,创造出一种通俗的、大众的、民族的审美形式来。  相似文献   
9.
198 4年前后 ,正是所谓的伤痕文学向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过渡的时候。新时期文学一浪高一浪地发展着 ,文学承载着时代的使命 ,人们从文学中寻找着思想和力量。这一年的第 1 0期《人民文学》发表了何立伟的短篇小说《白色鸟》 ,它让不少读者的眼前一亮 ,但并没有格外地引人注目。第二年春天 ,中国作家协会公布的 1 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篇目中 ,《白色鸟》赫然在目 ,人们这才蓦然回首 ,重新打量这篇短短的小说。《白色鸟》确实显得有点“另类” ,它一点不像流行的情节小说 ,也没有触及什么重大的社会主题。它展示了一幅优美、宁静的…  相似文献   
10.
读王润滋的短篇小说《卖蟹》,让人感受最突出的是什么呢?不是小说情节的紧张有趣,不是人物形象有多么复杂,更不是作品的主题如何深刻新颖。这些浓重的东西与《卖蟹》无关。小说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作者精心描绘的那种清淡的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它像一幅淡雅的国画,轻描淡写,散落有致,而每一笔都显示着作者的追求和用心。它“像碰在礁石上的一朵浪花,清新而精美,散发着海的气息”。抓住了作品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这两个支点,就把握住了作品的全部。王润滋在《要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卖蟹〉创作断想》一文中,阐释作品的主题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